Souvenirs De Voyage & Echoes
发行时间:1998-07-22
发行公司:环球唱片
简介: 伯纳德·赫尔曼(1911-1975)出生在纽约,是土生土长的美国音乐家和指挥家。不过,他的名气在电影界可能比在音乐界更响,因为他一生为61部电影配过乐。从小,他的父亲就鼓励他接触音乐:带他去看歌剧,让他学小提琴,等等。13岁,他参加一次作曲比赛,赢了一百元的奖金,从此,他就决定要把音乐当作他的终身工作。他进了纽约大学,师从澳大利亚作曲家格兰奇(Percy Grainger)和美国作曲家詹姆斯(Philip James)。之后他又进了著名的朱利亚音乐学校。20岁一毕业,就成立了自己的乐团:纽约新室内乐团。1934年,他进入哥伦比亚广播交响乐团,担任助理指挥。9年后,他成了首席指挥。在CBS乐团担任指挥期间,他给美国听众介绍了很多美国和英国作曲家的新作品,例如,首演了英国作曲家沃尔顿的第一交响曲。即使后来他已经开始为CBS的广播剧和电影作曲,他还是把一半时间用在指挥上,他担任过纽约爱乐乐团和英国BBC交响乐团的客座指挥。
1955年他遇到了电影导演希区柯克,从此他开始了长达9年的合作。他在这个时期为希区柯克的几部著名恐怖电影配乐,最有名的是1960年拍的《惊魂记》(Psycho)。1964年,他们因为意见不合分道扬镳。不久,赫尔曼移居英国。他一边继续为电影配乐,一边开始写别的音乐,其中包括一些室内乐作品,比如,我在上听到的那部单簧管五重奏《航海的回忆》(1967年)和弦乐四重奏《回声》(1965年)。他还写过歌剧和芭蕾舞剧。赫尔曼一生结过三次婚,其中有两个太太的名字都叫露西尔,她们还是堂姐妹。
徐家祯认识这首曲子也蛮传奇的,他是在一次开车回家途中,“在收音机上听到一首单簧管重奏曲——我分不清是四重奏还是五重奏,但是,单簧管的声音当然是辨得出来的。音乐的旋律很柔和、温暖(可能是单簧管的声音造成的感觉),但给我的是一种含糊、昏暗、迷茫、伤感、怀念的感觉,跟我眼前苍茫的暮色、空蒙的群山、模糊的田野和昏暗的天色十分相似。我想起了宋朝诗人萧立之的五言律诗《茶陵道中》:山深迷落日,一径窅无涯。老屋茅生菌,饥年竹有花。西来无道路,南去亦尘沙。独立苍茫外,吾生何处家!顿时,我的心情黯淡了起来。我觉得,现在远离家乡故国,亲朋旧友万里,身处南半球荒村野地,群山围绕之中,不也正是‘独立苍茫外,吾生何处家’吗?”
作者边开车边听广播里主持人说的作曲家姓名和曲名,并回去查书,查到是一位名叫本纳特·赫尔曼的单簧管五重奏,曲名叫《航海的回忆》。后来,作者去了好几家卖音乐碟的古典唱片店都没发现这张碟,直到有一次作者去墨尔本演讲,在朋友家住了一两天,去当地的一家大的维京(Virgin)唱片店逛,恰逢他们一年两次的打折季,无意中发现了这张被人挑剩的碟,遂花了7元5角买下。
单簧管五重奏共3个乐章,第一乐章是“牧歌式的行板—快板”,基于英国诗人豪斯曼的诗集《一个叙洛普郡小伙子》里的一首诗,描写古罗马人营地的遗址。第二乐章是 “摇篮曲” ,描写爱尔兰海岸的阿兰群岛风光。第三乐章是 “好像船歌的宁静的行板” ,有意大利威尼斯的风味 ,好像英国浪漫主义画家透纳的水彩画。虽然这三个乐章各有主题,描写的题材也不同,但是在我听来,全曲的风格和气氛融和连贯,并无分割断裂的感觉。虽然三乐章中都有片断的快节奏乐段,但全曲总的来说都很舒缓、柔和、平静,给人一种夜幕开始降临时,眼前看见各种朦胧、模糊的景物之感。只有第三乐章中的一个主题,有些雍容华贵,令人想起美国好莱坞电影里挤满珠光宝气的俊男倩女的晚宴。
弦乐四重奏《回声》与单簧管五重奏的风格类似,也是忧郁、慵懒的基调,仿佛是在回忆着什么往事。
伯纳德·赫尔曼(1911-1975)出生在纽约,是土生土长的美国音乐家和指挥家。不过,他的名气在电影界可能比在音乐界更响,因为他一生为61部电影配过乐。从小,他的父亲就鼓励他接触音乐:带他去看歌剧,让他学小提琴,等等。13岁,他参加一次作曲比赛,赢了一百元的奖金,从此,他就决定要把音乐当作他的终身工作。他进了纽约大学,师从澳大利亚作曲家格兰奇(Percy Grainger)和美国作曲家詹姆斯(Philip James)。之后他又进了著名的朱利亚音乐学校。20岁一毕业,就成立了自己的乐团:纽约新室内乐团。1934年,他进入哥伦比亚广播交响乐团,担任助理指挥。9年后,他成了首席指挥。在CBS乐团担任指挥期间,他给美国听众介绍了很多美国和英国作曲家的新作品,例如,首演了英国作曲家沃尔顿的第一交响曲。即使后来他已经开始为CBS的广播剧和电影作曲,他还是把一半时间用在指挥上,他担任过纽约爱乐乐团和英国BBC交响乐团的客座指挥。
1955年他遇到了电影导演希区柯克,从此他开始了长达9年的合作。他在这个时期为希区柯克的几部著名恐怖电影配乐,最有名的是1960年拍的《惊魂记》(Psycho)。1964年,他们因为意见不合分道扬镳。不久,赫尔曼移居英国。他一边继续为电影配乐,一边开始写别的音乐,其中包括一些室内乐作品,比如,我在上听到的那部单簧管五重奏《航海的回忆》(1967年)和弦乐四重奏《回声》(1965年)。他还写过歌剧和芭蕾舞剧。赫尔曼一生结过三次婚,其中有两个太太的名字都叫露西尔,她们还是堂姐妹。
徐家祯认识这首曲子也蛮传奇的,他是在一次开车回家途中,“在收音机上听到一首单簧管重奏曲——我分不清是四重奏还是五重奏,但是,单簧管的声音当然是辨得出来的。音乐的旋律很柔和、温暖(可能是单簧管的声音造成的感觉),但给我的是一种含糊、昏暗、迷茫、伤感、怀念的感觉,跟我眼前苍茫的暮色、空蒙的群山、模糊的田野和昏暗的天色十分相似。我想起了宋朝诗人萧立之的五言律诗《茶陵道中》:山深迷落日,一径窅无涯。老屋茅生菌,饥年竹有花。西来无道路,南去亦尘沙。独立苍茫外,吾生何处家!顿时,我的心情黯淡了起来。我觉得,现在远离家乡故国,亲朋旧友万里,身处南半球荒村野地,群山围绕之中,不也正是‘独立苍茫外,吾生何处家’吗?”
作者边开车边听广播里主持人说的作曲家姓名和曲名,并回去查书,查到是一位名叫本纳特·赫尔曼的单簧管五重奏,曲名叫《航海的回忆》。后来,作者去了好几家卖音乐碟的古典唱片店都没发现这张碟,直到有一次作者去墨尔本演讲,在朋友家住了一两天,去当地的一家大的维京(Virgin)唱片店逛,恰逢他们一年两次的打折季,无意中发现了这张被人挑剩的碟,遂花了7元5角买下。
单簧管五重奏共3个乐章,第一乐章是“牧歌式的行板—快板”,基于英国诗人豪斯曼的诗集《一个叙洛普郡小伙子》里的一首诗,描写古罗马人营地的遗址。第二乐章是 “摇篮曲” ,描写爱尔兰海岸的阿兰群岛风光。第三乐章是 “好像船歌的宁静的行板” ,有意大利威尼斯的风味 ,好像英国浪漫主义画家透纳的水彩画。虽然这三个乐章各有主题,描写的题材也不同,但是在我听来,全曲的风格和气氛融和连贯,并无分割断裂的感觉。虽然三乐章中都有片断的快节奏乐段,但全曲总的来说都很舒缓、柔和、平静,给人一种夜幕开始降临时,眼前看见各种朦胧、模糊的景物之感。只有第三乐章中的一个主题,有些雍容华贵,令人想起美国好莱坞电影里挤满珠光宝气的俊男倩女的晚宴。
弦乐四重奏《回声》与单簧管五重奏的风格类似,也是忧郁、慵懒的基调,仿佛是在回忆着什么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