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俄罗斯作曲家(Mussorgsky,亦作Moussorgsky)。1839年3月21日出生于普斯科夫省卡列沃镇(Karyevo,Pskov)一个地主家庭,5岁开始跟母亲学习钢琴,7岁的时候已能演奏李斯特的小品。10岁至彼得堡,从海尔克学习钢琴。父亲不同意他成为职业音乐家,1852年,在他13岁时把他送进彼得堡近卫军军官学校学习。这期间他仍钟情于音乐,不断地学习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显示出丰富创造力和想象力。第一部作品《陆军准尉波尔卡》就是在此时出版的。在他宗教老师Pater Krupski的鼓励下,穆索尔斯基开始研究俄罗斯宗教音乐。1856年毕业后,在普列奥勃拉任斯基军团担任御前禁卫军少尉。在那里他遇上了比他大三岁的巴拉基列夫,并且终于接受到正式的音乐教育-研习贝多芬,舒伯特和舒曼的作品。   穆索尔斯基是俄国近代音乐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是“强力集团”中最主要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具有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在艺术风格上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和独特个性,在音乐语言和艺术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然而,在世时他的艺术成就除斯塔索夫等少数有远见的人士给以肯定的评论外,常常受到指责和非难,以至酿成了他晚年的悲剧。他在艺术上的探索,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来,越来越获得了广泛的承认。不少著名的作曲家,如德彪西、拉威尔、雅那切克、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斯维里多夫等人的创作,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穆索尔斯基的影响。   在穆索尔斯基的创作领域中,歌剧处于首要位置。他总共写了5部歌剧,但都没有完成,由后人续完。这个领域的最高成就体现在《鲍里斯·戈都诺夫》和《霍万斯基党人之叛乱》这两部歌剧中。《鲍里斯·戈都诺夫》(根据普希金的同名悲剧,1874年首演)是一部新型的历史歌剧,作曲家根据普希金的原著予以重新构思,使歌剧的历史背景处于农民革命风暴的前夜,通过塑造人民群众的历史群像和刻画沙皇鲍里斯的内心矛盾,尖锐地反映了人民与暴君的对立冲突,同时又深刻地揭露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为适应戏剧情节的需要,作者一方面运用了多层次、多线条的合唱,表现在不同场合下人民群众的集体形象(如在修道院强迫人民请求鲍里斯登皇位的场景),另一方面又采用朗诵调风格的独唱刻画典型人物的性格,同时又注意对戏剧发展情节的典型环境的烘托(如鲍里斯在克里姆林宫广场上的加冕仪式,立陶宛边境小酒店的场景,波兰贵族宫廷生活场景等)。而整个歌剧的音乐语言则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作者独特的创作个性。   在器乐创作方面留下的作品不多,但却富有独创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荒山之夜》和《展览会上的图画》。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1867)是俄罗斯标题交响音乐的杰作,它以构思新颖,形象逼真和色彩浓郁而引人入胜。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1874)是有感于亡友、画家Victor.A.哈特曼的遗作展览而作。它以鲜明的音乐语言将视觉形象复活,同时又抒发了作者的真切感情。在和声手法、曲式结构和钢琴织体方面有新的探索。这独树一帜的作品吸引了许多作曲家为它配器,其中M.拉威尔的改编曲获得了最广泛的流传。   声乐浪漫曲和歌曲也是穆索尔斯基创作的重要领域。他总共写了67首歌曲,包括多种的题材内容。其中有描绘贫苦人民形象的《老乞丐之歌》(1863)和《卡利斯特拉特》(1864);有反映旧俄农民辛酸生活的《睡吧,农家的孩子》(1865)、《戈帕克》(1866)、《叶辽穆什卡摇篮曲》 (1868)和《孤儿》(1868);有针对社会陋习进行嘲讽的讽刺歌曲《神学院学生》(1869)、《跳蚤之歌》(1879);有细致描绘幼儿天真性格和心理的《儿歌》组曲(7首,1868—1873);有表现平民阶层饱经心灵创伤,深感孤独绝望的声乐套曲《没有阳光》(1874)和《死之歌舞》(1877)等。作者在这些声乐作品中不仅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众多的人物性格,而且倾注了个人的感情体验,对人民的悲惨遭遇寄以无限同情。在艺术手法上,作者继承和发展了A.C.达尔戈梅日斯基的注重音乐与语言结合的传统,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声乐朗诵旋律,其音调和节奏的任何一点细微变化都与歌词语气和感情色彩密切相关。作者善于吸取俄国民间音乐素材,采用生活中常见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如摇篮曲、进行曲、各种民间舞曲等),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歌曲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俄罗斯作曲家(Mussorgsky,亦作Moussorgsky)。1839年3月21日出生于普斯科夫省卡列沃镇(Karyevo,Pskov)一个地主家庭,5岁开始跟母亲学习钢琴,7岁的时候已能演奏李斯特的小品。10岁至彼得堡,从海尔克学习钢琴。父亲不同意他成为职业音乐家,1852年,在他13岁时把他送进彼得堡近卫军军官学校学习。这期间他仍钟情于音乐,不断地学习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显示出丰富创造力和想象力。第一部作品《陆军准尉波尔卡》就是在此时出版的。在他宗教老师Pater Krupski的鼓励下,穆索尔斯基开始研究俄罗斯宗教音乐。1856年毕业后,在普列奥勃拉任斯基军团担任御前禁卫军少尉。在那里他遇上了比他大三岁的巴拉基列夫,并且终于接受到正式的音乐教育-研习贝多芬,舒伯特和舒曼的作品。   穆索尔斯基是俄国近代音乐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是“强力集团”中最主要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具有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在艺术风格上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和独特个性,在音乐语言和艺术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然而,在世时他的艺术成就除斯塔索夫等少数有远见的人士给以肯定的评论外,常常受到指责和非难,以至酿成了他晚年的悲剧。他在艺术上的探索,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来,越来越获得了广泛的承认。不少著名的作曲家,如德彪西、拉威尔、雅那切克、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斯维里多夫等人的创作,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穆索尔斯基的影响。   在穆索尔斯基的创作领域中,歌剧处于首要位置。他总共写了5部歌剧,但都没有完成,由后人续完。这个领域的最高成就体现在《鲍里斯·戈都诺夫》和《霍万斯基党人之叛乱》这两部歌剧中。《鲍里斯·戈都诺夫》(根据普希金的同名悲剧,1874年首演)是一部新型的历史歌剧,作曲家根据普希金的原著予以重新构思,使歌剧的历史背景处于农民革命风暴的前夜,通过塑造人民群众的历史群像和刻画沙皇鲍里斯的内心矛盾,尖锐地反映了人民与暴君的对立冲突,同时又深刻地揭露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为适应戏剧情节的需要,作者一方面运用了多层次、多线条的合唱,表现在不同场合下人民群众的集体形象(如在修道院强迫人民请求鲍里斯登皇位的场景),另一方面又采用朗诵调风格的独唱刻画典型人物的性格,同时又注意对戏剧发展情节的典型环境的烘托(如鲍里斯在克里姆林宫广场上的加冕仪式,立陶宛边境小酒店的场景,波兰贵族宫廷生活场景等)。而整个歌剧的音乐语言则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作者独特的创作个性。   在器乐创作方面留下的作品不多,但却富有独创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荒山之夜》和《展览会上的图画》。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1867)是俄罗斯标题交响音乐的杰作,它以构思新颖,形象逼真和色彩浓郁而引人入胜。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1874)是有感于亡友、画家Victor.A.哈特曼的遗作展览而作。它以鲜明的音乐语言将视觉形象复活,同时又抒发了作者的真切感情。在和声手法、曲式结构和钢琴织体方面有新的探索。这独树一帜的作品吸引了许多作曲家为它配器,其中M.拉威尔的改编曲获得了最广泛的流传。   声乐浪漫曲和歌曲也是穆索尔斯基创作的重要领域。他总共写了67首歌曲,包括多种的题材内容。其中有描绘贫苦人民形象的《老乞丐之歌》(1863)和《卡利斯特拉特》(1864);有反映旧俄农民辛酸生活的《睡吧,农家的孩子》(1865)、《戈帕克》(1866)、《叶辽穆什卡摇篮曲》 (1868)和《孤儿》(1868);有针对社会陋习进行嘲讽的讽刺歌曲《神学院学生》(1869)、《跳蚤之歌》(1879);有细致描绘幼儿天真性格和心理的《儿歌》组曲(7首,1868—1873);有表现平民阶层饱经心灵创伤,深感孤独绝望的声乐套曲《没有阳光》(1874)和《死之歌舞》(1877)等。作者在这些声乐作品中不仅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众多的人物性格,而且倾注了个人的感情体验,对人民的悲惨遭遇寄以无限同情。在艺术手法上,作者继承和发展了A.C.达尔戈梅日斯基的注重音乐与语言结合的传统,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声乐朗诵旋律,其音调和节奏的任何一点细微变化都与歌词语气和感情色彩密切相关。作者善于吸取俄国民间音乐素材,采用生活中常见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如摇篮曲、进行曲、各种民间舞曲等),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歌曲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查看更多 举报
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
热门单曲 全部20首
 
歌曲
歌手
专辑
 
热门专辑 全部3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