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 & Garfunkel(西蒙和加芬克尔)是一支美国男声双重唱组合,跻身于60年代最受欢迎的歌手之列。1965年,凭借着一曲《The Sound of Silence》迅速走红。而2年后,为经典电影《毕业生》配唱插曲进一步成就了他们的辉煌。1970年,他们因音乐上的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但此后也曾多次同台表演。他们的音乐以充满诗意的歌词与优美的和声著称于世,代表作如《寂静之声》、《斯卡布罗集市》等历经几十年依旧美妙如昔,为人乐道。 2003年,获得了格莱美终身成就奖。   演艺经历   从1984年起,西蒙到南非黑人居住区,和那里的黑人音乐家合作,最终录制出了《幽雅田园》(GRACELAND)。《幽雅田园》是西蒙最能引起人们兴趣和商业上最成功的专辑之一,同时它也招来很多争议,尤其是美国种族隔离委员会对西蒙的误解。   这张专辑同他早期的混合了民谣、布鲁斯、节奏以及加勒比地区的加骚音乐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它是非常纯粹的非洲音乐。专辑中有几首令人难忘的曲目:《消毒室中的孩子》(THE BOY IN THE BUBBLE)、《你可以叫我阿尔》(YOU CAN CALL ME AL)和对埃尔维斯.普雷利(ELVISPRESLEY)表达敬意的《幽雅田园》,该专辑使西蒙连续两次获得"格莱美奖"。然后,保罗·西蒙又将目光投向南美洲,出版了另一张融合了非洲和南美音乐风格尤其是巴西音乐风格的专辑《圣人的节奏》(THE RHYTHM OF THE SAINTS,1990),这也是他的另一张获得多白金销量的唱片。1992年10月22日,西蒙在纽约。   求学经历   1964年,Paul放弃了他读了7个月的法律课程,去了英国。在这之前,他已经在Queens University完成了英国文学专业的学习。(他的专业名叫English Literature,作为英语国家的English Literature专业应该不同于我们的英语专业,而更类似于我们的中文系,因此将其翻译为英国文学。)   Art则一直好好待在哥伦比亚大学念书,专业如今不明确。   Paul曾说过Art是一个“学建筑的学生”(an architecture student);而在Art演唱会DVD的花絮内容中,他的个人档案里又清清楚楚写着,1965年他拿到农学士学位,1967年他拿到文学硕士学位(M.A.),此外还修了数学专业研究生的课程(plus postgraduate studies in Mathematics);他的官方网站上给出的资料说,他本科的专业是美术史,拿的是文学学士,然后拿了数学硕士;Art自己在一次访谈中又说,67年他正在读哲学博士(PH.D.),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很会念书的家伙就是了。   生活阅历   Paul在英国的工作差不多就是一个流浪歌手,但生活并不算多么的拮据。他自己认为他在英国的生活非常的愉快,几乎可以算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他在音乐作品中如果提到英国,也大多是幸福和怀念的口吻。Art曾在某个夏天跑去英国找他,两人一起在民谣俱乐部里演唱,兼四处旅行。   至于Art自己在老友演唱会中说他跟Paul是22岁即1963年时一起在英国晃荡,我更愿意相信是老头子一时记错了而已。因为那时Paul都还在纽约一边读书一边利用业余的时间玩音乐,他不会跟他一起飘去英国。Art的逗留时间不长,因为他并未中断他的学业,最多也就是一个比较长的暑假而已。然后Art回到了美国,继续念他的书。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两个英国穷歌手一夜之间红遍美国”的传奇故事,但其过程也的确颇戏剧性。他们两个对唱片公司重新编曲的事情也的确一无所知,因此猛然发觉自己红了时有点手足无措。Paul曾回忆过那段日子,他说他从英国回来后,跟Art一起坐在家里听着广播节目里的介绍“冠军歌曲是《The Sound Of Silence》!   ”他们两人都一脸呆滞,觉得做梦一般。半晌,Art才蹦出一句:“这些人是在开玩笑吧!”即使两人已经开始了全国巡演,仍无法完全适应“当红歌手”的身份。Paul说那时他经常会在巡演途中觉得恍惚,因为几个月前他还只是一个在英国四处晃悠的无名之辈,他觉得要迅速完成这一身份转换并不是容易的事情。Art估计会更加觉得分裂,因为此时他还在继续他的学业,他还是一个学生。   君不见他拿到硕士是1967年的事情,而这一年他们已经出完了第三张专辑《Parsley,Sage,Rosemary and Thyme》,参加完了蒙特利尔音乐节,即将推出第四张专辑《Bookends》。   乐队成立   Simon&Garfunkel是由创作歌手保罗·西蒙和歌手阿特加芬克尔所组成的民谣二重唱组合。他们似乎是一对不太默契的搭档。他们从童年开始同台演出,几乎不约而同一起获得巨大的成功,在合作达到巅峰时分手。西蒙的嗓音松弛自然,加芬克尔音色轻柔高洁,两人的和声如诗如梦、丰富多彩,令人魂牵梦绕。   以至于在他们解散十多年后,人们仍然习惯把他们当作一个人挂在嘴边。他们是现代历史上最重要的民谣先驱之一。他们清新纯净的民谣作品将长久的在喜爱的人中闪光。他们1957年组成Tom and Jerry乐队,并以一曲《Hey,Schoolgirl》获得成功。后凭借在1965年演唱电影《毕业生》的主题曲《寂静之声》而声名鹊起,迅速引起大众关注。   音乐历程   Simon & Garfunkel的历史要追溯到50年代,两位音乐巨匠保罗·西蒙(Pual Simon)和阿特·加芬克尔(Art Garfunkel)就是从那时开始了黄金搭档的音乐生涯,他们的歌曲淳朴而感人,他们创作出的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虽然历经岁月洗礼,但听来仍感人肺腑。保罗·西蒙(生于1941年10月13日)同阿特·加芬克尔(生于1941年11月5日)在纽约一块儿长大。15岁时,他俩就组建了“汤姆和杰里”(Tom & Jerry)乐队,推出了一首热门歌曲《嘿,女学生》(Hey Schoolgirl)。   完成学业之后,西蒙重新开始录制唱片。他曾用过许多名字,包括杰里·兰迪斯(Jerry Landies)、蒂科(Tico)和“胜利”(The Triumphs)乐队。“胜利”乐队的一首“摩托车(Motorcycle)”在1962年曾打入排行榜。1964年,歌伦比亚唱片公司与他们签约制作了第一张唱片《Wednesday Morning》,其中就有那首著名的《The Sound Of Silence》,这是他们第一次以“Simon & Garfunkel”的名义面世。歌伦比亚公司将该曲改编成摇滚风格,在佛罗里达的电台中滚动播放。   1966年1月,这首单曲荣登排行榜冠军宝座,Paul Simon被誉为新的反叛一代的曲作者和诗人。接着好运就一直追随着这两位极具才华的年轻人,相继出版的单曲《Homeward Bound》,《I Am A Rock》一并进入1966年度的最畅销名单。在这之后Simon & Garfunkel的音乐逐步探讨着孤独和异化的主题,他们用音乐的独特形式表达了年轻一代在成长中的烦恼与渴望。   1967年,他们出版了第四张专辑《Bookend》充满了诗的意味,次年他们又为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电影《毕业生》录制了歌曲《Mrs. Robinson》,这首曲子高居排行榜前列达数周之久。   在专辑排行榜上《The Graduate》、《Bookend》和《Pa-rsley,Sage,Rosemary &Thyme》分别位居第一、第二、第三;1968年《Mrs. Robinson》荣获该年度葛莱美最佳声乐小组流行曲表演奖。   Simon & Garfunkel的颠峰之作是1970年的专辑《Bridge Over Trouble Water》,这个专辑包括11首无可非议的单曲,成为当时乐坛上的最畅销专辑之一,销量达1000万张以上。但是巨大的成功也使得他们难以再前进。加芬克尔把兴趣转向了电影,出演了《第二十二条军规》和其他一些电影。不久后,西蒙与加芬克尔分手。西蒙在此后的个人音乐生涯中不断发展前行。   1975年,他们又合作录制了歌曲《我的小城镇》(My Little Town),这首歌被他们分别收到了同年推出的个人专辑上。   1978年,他们同詹姆斯·泰勒(JAMES TAYLOR)合作录制了《奇妙的世界》(Wonderful World)。   1981年,“Simon & Garfunkel”出现在纽约中央公园音乐会上,现场录音专辑《中央公园音乐会》(The Concert IN central Park)成为金唱片。   Simon & Garfunkel的颠峰之作是1970年的专辑《Bridge Over Trouble Water》,这个专辑包括11首无可非议的单曲,成为当时乐坛上的最畅销专辑之一,销量达1000万张以上。   但是巨大的成功也使得他们难以再前进。加芬克尔把兴趣转向了电影,出演了《第二十二条军规》和其他一些电影。不久后,西蒙与加芬克尔分手。西蒙在此后的个人音乐生涯中不断发展前行。1975年,他们又合作录制了歌曲《我的小城镇》(《My Little Town》),这首歌被他们分别收到了同年推出的个人专辑上。1978年,他们同詹姆斯·泰勒(JAMES TAYLOR)合作录制了《奇妙的世界》(《Wonderful World》)。1981年,Simon & Garfunkel出现在纽约中央公园音乐会上,现场录音专辑《中央公园音乐会》(《The Concertin Central Park》)成为金唱片。   2003年,他们又重新聚首举行了一次巡回演出,并被授予葛莱美终身成就奖。他们于罗马竞技场举行的演唱会吸引了六十万名观众,相比保罗·麦卡特尼在同一场地的演出更多了十万名歌迷。
  Simon & Garfunkel(西蒙和加芬克尔)是一支美国男声双重唱组合,跻身于60年代最受欢迎的歌手之列。1965年,凭借着一曲《The Sound of Silence》迅速走红。而2年后,为经典电影《毕业生》配唱插曲进一步成就了他们的辉煌。1970年,他们因音乐上的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但此后也曾多次同台表演。他们的音乐以充满诗意的歌词与优美的和声著称于世,代表作如《寂静之声》、《斯卡布罗集市》等历经几十年依旧美妙如昔,为人乐道。 2003年,获得了格莱美终身成就奖。   演艺经历   从1984年起,西蒙到南非黑人居住区,和那里的黑人音乐家合作,最终录制出了《幽雅田园》(GRACELAND)。《幽雅田园》是西蒙最能引起人们兴趣和商业上最成功的专辑之一,同时它也招来很多争议,尤其是美国种族隔离委员会对西蒙的误解。   这张专辑同他早期的混合了民谣、布鲁斯、节奏以及加勒比地区的加骚音乐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它是非常纯粹的非洲音乐。专辑中有几首令人难忘的曲目:《消毒室中的孩子》(THE BOY IN THE BUBBLE)、《你可以叫我阿尔》(YOU CAN CALL ME AL)和对埃尔维斯.普雷利(ELVISPRESLEY)表达敬意的《幽雅田园》,该专辑使西蒙连续两次获得"格莱美奖"。然后,保罗·西蒙又将目光投向南美洲,出版了另一张融合了非洲和南美音乐风格尤其是巴西音乐风格的专辑《圣人的节奏》(THE RHYTHM OF THE SAINTS,1990),这也是他的另一张获得多白金销量的唱片。1992年10月22日,西蒙在纽约。   求学经历   1964年,Paul放弃了他读了7个月的法律课程,去了英国。在这之前,他已经在Queens University完成了英国文学专业的学习。(他的专业名叫English Literature,作为英语国家的English Literature专业应该不同于我们的英语专业,而更类似于我们的中文系,因此将其翻译为英国文学。)   Art则一直好好待在哥伦比亚大学念书,专业如今不明确。   Paul曾说过Art是一个“学建筑的学生”(an architecture student);而在Art演唱会DVD的花絮内容中,他的个人档案里又清清楚楚写着,1965年他拿到农学士学位,1967年他拿到文学硕士学位(M.A.),此外还修了数学专业研究生的课程(plus postgraduate studies in Mathematics);他的官方网站上给出的资料说,他本科的专业是美术史,拿的是文学学士,然后拿了数学硕士;Art自己在一次访谈中又说,67年他正在读哲学博士(PH.D.),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很会念书的家伙就是了。   生活阅历   Paul在英国的工作差不多就是一个流浪歌手,但生活并不算多么的拮据。他自己认为他在英国的生活非常的愉快,几乎可以算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他在音乐作品中如果提到英国,也大多是幸福和怀念的口吻。Art曾在某个夏天跑去英国找他,两人一起在民谣俱乐部里演唱,兼四处旅行。   至于Art自己在老友演唱会中说他跟Paul是22岁即1963年时一起在英国晃荡,我更愿意相信是老头子一时记错了而已。因为那时Paul都还在纽约一边读书一边利用业余的时间玩音乐,他不会跟他一起飘去英国。Art的逗留时间不长,因为他并未中断他的学业,最多也就是一个比较长的暑假而已。然后Art回到了美国,继续念他的书。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两个英国穷歌手一夜之间红遍美国”的传奇故事,但其过程也的确颇戏剧性。他们两个对唱片公司重新编曲的事情也的确一无所知,因此猛然发觉自己红了时有点手足无措。Paul曾回忆过那段日子,他说他从英国回来后,跟Art一起坐在家里听着广播节目里的介绍“冠军歌曲是《The Sound Of Silence》!   ”他们两人都一脸呆滞,觉得做梦一般。半晌,Art才蹦出一句:“这些人是在开玩笑吧!”即使两人已经开始了全国巡演,仍无法完全适应“当红歌手”的身份。Paul说那时他经常会在巡演途中觉得恍惚,因为几个月前他还只是一个在英国四处晃悠的无名之辈,他觉得要迅速完成这一身份转换并不是容易的事情。Art估计会更加觉得分裂,因为此时他还在继续他的学业,他还是一个学生。   君不见他拿到硕士是1967年的事情,而这一年他们已经出完了第三张专辑《Parsley,Sage,Rosemary and Thyme》,参加完了蒙特利尔音乐节,即将推出第四张专辑《Bookends》。   乐队成立   Simon&Garfunkel是由创作歌手保罗·西蒙和歌手阿特加芬克尔所组成的民谣二重唱组合。他们似乎是一对不太默契的搭档。他们从童年开始同台演出,几乎不约而同一起获得巨大的成功,在合作达到巅峰时分手。西蒙的嗓音松弛自然,加芬克尔音色轻柔高洁,两人的和声如诗如梦、丰富多彩,令人魂牵梦绕。   以至于在他们解散十多年后,人们仍然习惯把他们当作一个人挂在嘴边。他们是现代历史上最重要的民谣先驱之一。他们清新纯净的民谣作品将长久的在喜爱的人中闪光。他们1957年组成Tom and Jerry乐队,并以一曲《Hey,Schoolgirl》获得成功。后凭借在1965年演唱电影《毕业生》的主题曲《寂静之声》而声名鹊起,迅速引起大众关注。   音乐历程   Simon & Garfunkel的历史要追溯到50年代,两位音乐巨匠保罗·西蒙(Pual Simon)和阿特·加芬克尔(Art Garfunkel)就是从那时开始了黄金搭档的音乐生涯,他们的歌曲淳朴而感人,他们创作出的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虽然历经岁月洗礼,但听来仍感人肺腑。保罗·西蒙(生于1941年10月13日)同阿特·加芬克尔(生于1941年11月5日)在纽约一块儿长大。15岁时,他俩就组建了“汤姆和杰里”(Tom & Jerry)乐队,推出了一首热门歌曲《嘿,女学生》(Hey Schoolgirl)。   完成学业之后,西蒙重新开始录制唱片。他曾用过许多名字,包括杰里·兰迪斯(Jerry Landies)、蒂科(Tico)和“胜利”(The Triumphs)乐队。“胜利”乐队的一首“摩托车(Motorcycle)”在1962年曾打入排行榜。1964年,歌伦比亚唱片公司与他们签约制作了第一张唱片《Wednesday Morning》,其中就有那首著名的《The Sound Of Silence》,这是他们第一次以“Simon & Garfunkel”的名义面世。歌伦比亚公司将该曲改编成摇滚风格,在佛罗里达的电台中滚动播放。   1966年1月,这首单曲荣登排行榜冠军宝座,Paul Simon被誉为新的反叛一代的曲作者和诗人。接着好运就一直追随着这两位极具才华的年轻人,相继出版的单曲《Homeward Bound》,《I Am A Rock》一并进入1966年度的最畅销名单。在这之后Simon & Garfunkel的音乐逐步探讨着孤独和异化的主题,他们用音乐的独特形式表达了年轻一代在成长中的烦恼与渴望。   1967年,他们出版了第四张专辑《Bookend》充满了诗的意味,次年他们又为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电影《毕业生》录制了歌曲《Mrs. Robinson》,这首曲子高居排行榜前列达数周之久。   在专辑排行榜上《The Graduate》、《Bookend》和《Pa-rsley,Sage,Rosemary &Thyme》分别位居第一、第二、第三;1968年《Mrs. Robinson》荣获该年度葛莱美最佳声乐小组流行曲表演奖。   Simon & Garfunkel的颠峰之作是1970年的专辑《Bridge Over Trouble Water》,这个专辑包括11首无可非议的单曲,成为当时乐坛上的最畅销专辑之一,销量达1000万张以上。但是巨大的成功也使得他们难以再前进。加芬克尔把兴趣转向了电影,出演了《第二十二条军规》和其他一些电影。不久后,西蒙与加芬克尔分手。西蒙在此后的个人音乐生涯中不断发展前行。   1975年,他们又合作录制了歌曲《我的小城镇》(My Little Town),这首歌被他们分别收到了同年推出的个人专辑上。   1978年,他们同詹姆斯·泰勒(JAMES TAYLOR)合作录制了《奇妙的世界》(Wonderful World)。   1981年,“Simon & Garfunkel”出现在纽约中央公园音乐会上,现场录音专辑《中央公园音乐会》(The Concert IN central Park)成为金唱片。   Simon & Garfunkel的颠峰之作是1970年的专辑《Bridge Over Trouble Water》,这个专辑包括11首无可非议的单曲,成为当时乐坛上的最畅销专辑之一,销量达1000万张以上。   但是巨大的成功也使得他们难以再前进。加芬克尔把兴趣转向了电影,出演了《第二十二条军规》和其他一些电影。不久后,西蒙与加芬克尔分手。西蒙在此后的个人音乐生涯中不断发展前行。1975年,他们又合作录制了歌曲《我的小城镇》(《My Little Town》),这首歌被他们分别收到了同年推出的个人专辑上。1978年,他们同詹姆斯·泰勒(JAMES TAYLOR)合作录制了《奇妙的世界》(《Wonderful World》)。1981年,Simon & Garfunkel出现在纽约中央公园音乐会上,现场录音专辑《中央公园音乐会》(《The Concertin Central Park》)成为金唱片。   2003年,他们又重新聚首举行了一次巡回演出,并被授予葛莱美终身成就奖。他们于罗马竞技场举行的演唱会吸引了六十万名观众,相比保罗·麦卡特尼在同一场地的演出更多了十万名歌迷。
查看更多
Simon & Garfunkel
全部专辑(46张)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