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叶斯·卡钦(1926—1969)美国钢琴家。生于新泽西州一个俄裔家庭,他的母亲来自音乐世家。卡钦幼年即显露出母系的音乐基因,于是他的外祖母就开始教他弹琴。11岁时,他在全国广播公司演奏舒曼作品崭露头角,随后费城交响乐团与纽约爱乐乐团相继邀请他举行协奏曲演奏会,使他名噪一时。1941年,他进入哈特福德学院,攻读哲学与英国文学。父母为了使他专心练琴,在学习期间不让他继续演奏。   卡钦是位学者型的钢琴家,有很深的文学修养,在二战后大批演奏家移居美国时,他却认为新大陆的文化环境不如旧大陆,因而从美国移居欧洲,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他的演奏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他擅长室内乐,特别是勃拉姆斯的作品。他与苏克、斯塔克组成的三重奏组被称为“专家三重奏”,录制的勃拉姆斯作品被公认为最符合作曲家的气质。1926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的长堤,1969年在巴黎逝世。卡钦由祖母启蒙学习钢琴,后来跟随萨佩顿继续学习。卡钦十一岁在对全美的广播中首次公开演出,并与费城管弦乐团、纽约爱乐合作演出协奏曲。为了让在学校学习哲学与英国文学的卡钦专心念书,父母在1945年后才让卡钦继续公开演出,次年在巴黎于十一天内举办七场音乐会而引起轰动,欧洲各地都争相邀请卡钦前往演出,包括与苏克、史塔克在普拉德的卡萨尔斯音乐节中合作。卡钦的唱片数量极多,包括布拉姆斯所有钢琴作品,但是他在1968年因疾病被迫离开舞台,在广泛的演奏曲目里,卡钦兼长各个时期的作品,惊人的弹奏技巧与艺术天赋奠定他在二十世纪钢琴家里的地位。   个人评价:如果从思考,而不是振奋情绪的角度来看,朱利叶斯·卡钦是个能用音乐与情感无碍沟通的演奏家。对少数把取悦听众当成最终目的(或者说是想为自己的音乐找到定位)的钢琴家而言,这种观念无异于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谭。只有优秀的钢琴家才会时时挑战自己的极限,而不是演奏一些金玉其外或是标新立异的音乐。卡钦是个真正伟大的钢琴家,他知道他的听众也明白这个道理。除了俄裔犹太人的身世背景,良好的一般教育也是让卡钦有这种远见的原因之一。卡钦出生于美国新泽西的长堤,从小跟着祖父、母学习钢琴,十岁首度公开演出,曲目是莫扎特第二十号钢琴协奏曲,随后又与奥曼第合作,十二岁在纽约举办第一场个人独奏会。不过,少年得志的卡钦并没有沉浸在这些虚名里,他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哲学与英国文学,念书期间谢绝一切演出机会。一九四六年得到法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后,卡钦在1946年前往法国,从此定居巴黎。卡钦表示,一般教育让他以更开阔的视野来看待音乐,特别是如舒伯特降B大调奏鸣曲、贝多芬第三十二号钢琴奏鸣曲与《狄亚贝里》主题变奏等。卡钦在欧洲第一次演出的成果不比他在纽约的首场独奏会逊色。这位胸怀大志的二十岁青年以无美的活力奏出气势磅礴的音乐后,成功的踏上国际乐坛,并与Decca签下专属合约。卡钦第一张唱片是一九四九年录制的布拉姆斯F小调钢琴奏鸣曲;接下来的拉赫曼尼诺夫第二号钢琴协奏曲(费斯图拉利指挥)是他个人第一张协奏曲录音。后来他在Decca二度录制这两首作品(协奏曲的指挥是萧提),成为卡钦音乐魅力的最佳见证。 卡钦无疑和布拉姆斯的音乐最声气相投。他曾经在柏林、伦敦、纽约、阿姆斯特丹与维也纳等音乐重镇演出全本的布拉姆斯钢琴独奏曲,再搭配上布拉姆斯两首钢琴协奏曲或室内乐。根植于严格训练下的大胆诠释、不悖离古典式的自在浪漫再加上外放与内敛的交融,这就是卡钦音乐最大的特色,而本专辑的布拉姆斯第三号钢琴奏鸣曲就是最好的示范。以精湛的技巧为后盾,卡钦在第一乐章发展部一开始的八度音就展现出强烈的情感与动态对比,他以令人迷醉的肃静与暴风雨般的乐句来表现这首早期浪漫派的佳作,这种感觉就像克拉拉·舒曼所说「展翅高飞的老鹰」。除此以外,灵巧的音乐行进让布拉姆斯音乐里庄严的要素不的过于浮夸,以至于减损尾势的浪漫与整体结构。第二乐章间奏部分可以听到卡钦音乐里最奇妙的部分,终乐章则是交识着如鬼魅舞、赞美诗风格与耀眼的火花。沃尔夫曾经批评卡钦这种演奏方式:「布拉姆斯绝对会不高兴。」卡钦也是个多才多艺与心胸宽广的音乐家,罗雷姆第二号钢琴奏鸣曲就是少有人能超越的动人版本。罗雷姆(1923年生)也是在巴黎定居的美国人,他形容自己的奏鸣曲就像「四首快乐的歌曲的选集」。乐章的灵感来自比莉.哈乐黛,而在卡钦的诠释下,终乐章充满捉狭与可爱的魅力。这是罗雷姆同时题献给浦朗克与卡钦的作品。门德尔颂《前奏曲与赋格》与《轮旋随想曲》在卡钦手里成了「变调的浪漫主义」。《轮旋随想曲》可说是卡钦传奇以及无与伦比的代表作,它就像一个「迎风舞蹈」的小仙子;而李斯特外放灿烂、戏剧性十足的第十二号匈牙利狂想曲更是这种风格的最佳典型。从一开始滔滔不绝的八度音与紧接着而来的颤音,辛辣痛快的刺激感与炫技、双音再加上活泼的风格,呈现出李斯特式的音乐律动。或许李斯特会嘲讽巴拉基列夫《伊斯拉美》东方幻想曲像个「来自东方喋喋不休的声音」,但是这却是一首根植于俄罗斯,兼具优美与原创性的作品。卡钦朝气蓬勃、纯熟的控制如游涡般杂乱纷扰的音符,让《伊斯拉美》不仅是一首炫技作品。柯尔托对法朗克《前奏曲,圣歌与赋格》的评价不高,但是卡钦却发掘出这部作品的精髓;而他弹奏的肖邦也不含糊(后来卡钦灌录过肖邦第二、第三号钢琴奏鸣曲)。近年F小调幻想曲与第三号叙事曲愈来愈受到重视,它们兼具肖邦音乐中不安与欣喜的成份,生动鲜明与白热化的气氛不因高雅质朴的特质而有所削减。最后还是回到卡钦最喜爱的布拉姆斯。他以高度人性化、如同落日前的高潮与昂扬的独特方式来演奏这首作品。相对的,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一辑就像「安可曲的选集」。在卡钦手中,每一首舞曲都被添加了大胆的趣味性,交织着稳重与顽皮的气息。回顾卡钦的音乐,他不像富兰梭瓦或彻卡斯基这类在全盛时期却仍不得志的天才,或是许纳贝尔、蜜拉.海丝等厌恶人工机器的钢琴家。卡钦每录一张专辑就攀上一座高峰。这些音乐家就像打开水闸一样,为后世开辟了宽阔的视界。然而,卡钦的天份却不可避免的招来忌恨,一些同行就吝于对他的音乐表示欣赏与赞同之意。卡钦在四十三岁逝世,他的死亡就像从世界掠夺了Z由的力量与精神。卡钦是能在乐谱上自在飞翔、并与全世界爱乐者沟通分享的人,他的音乐是人类历史上无价的丰富财产。   个人轶事:朱利叶斯·卡钦令人吃惊!盖瑞·葛拉夫曼在书中这样颂扬他的朋友与同行。卡钦与葛拉夫曼、坚巴斯、布朗宁、伊斯托敏、利普金、拉特纳、费雷雪、卡培尔都是美国本世纪中叶最优秀的钢琴家,也是真正第一代现代钢琴家,专注于把自己的钢琴演奏技巧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并继续保持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每一位音乐家都怀抱着理想主义并以严肃认真的心情来面对艺术,以自己的方式留下永恒的艺术遗产。不过,历史会记录一切,这一群钢琴家的命运也不尽相同:葛拉夫曼、费雷雪以及坚尼斯的手都为疾病所苦;英才早逝的天才则有卡培尔〈三十一岁死于空难〉与卡钦〈四十二岁死于癌症〉。   许多忠实的朋友都对卡钦的天赋表示赞赏之意。除了音乐会曲目广达三、四十首以上〈独奏会曲目也是一样〉,卡钦会说四种语言,如果有需要,他还可以在音乐会前亲自替钢琴调音;对东方艺术也多有涉猎〈卡钦特别喜爱搜集古老的日本雕刻品「悬坠」〉。「他睡过觉吗?」作曲家罗雷姆曾经纳闷的表示,他对卡钦能够每天不断学习的能力大感不可思议。卡钦1926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的中产阶级家庭,祖父母都是俄国移民。卡钦由祖母启蒙学习钢琴。很快就显露他过人的音乐天赋,十一岁在奥曼第与巴毕罗里的指挥下与费城管弦乐团、纽约爱乐合作;次年在纽约市政厅举办个人第一场演奏会。《纽约时报》乐评人断言这个十二岁孩子「的非凡天赋诱使人不假思索地妄下预言」。 卡钦的父亲伊拉是从音乐家转行成为律师,他很快就从孩子是天才的美梦中清醒,决定全力防止孩子过早以于才儿童的姿态走作职业音乐家领域,他决定让朱利叶斯依正常程序进入一般中学就读。朱利叶斯在宾州哈佛福德学院主修英国文学与哲学,毕业时还代表毕业生致词。为了表示对卡钦才华的肯定,法国政府提供卡钦奖学金到法国学习,而卡钦的国际演奏生涯也就此开始。卡钦从二十岁到1969年逝世都一直住在巴黎,平常很少回美国。这些年来,他一直是最受欧洲与英国听众喜爱的美国器乐演奏家,每年都有一百到一百五十场演出。 卡钦的耐力相当惊人,他一个晚上可以演出二或三首重要的协奏曲,或是在独奏会结束以全本贝多芬《热情》奏鸣曲做为安可曲。而他的雄心也表现在演奏曲目上。卡钦的身上流有俄罗斯血统,他的气质与天性让他很自然的去演奏柴可夫斯基、拉赫曼尼诺夫与普罗高菲夫的大型作品。艺术日趋成熟后,卡钦的音乐有愈来愈多的哲学概念,而他的曲目也经常排上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与《狄亚贝里》主题变奏。卡钦在六0年代把注意力放在布拉姆斯的作品上,并在Decca留下布拉姆斯钢琴独奏曲全集录音。这套唱片得到1967年法国唱片大奖。   安排独奏会曲目时,卡钦喜欢以一个主题或作曲家为中心,这也是他为什么要长期在欧洲发展事业的主因之一。他认为美国音乐家常被经纪人要求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演出从「巴哈到布列兹」作品,但是听众会更喜欢一套「可以表现出艺术家内心真正感觉的曲目」。就像卡钦所说的:「你在美国会被怂勇前往每个城市或城镇演出一套从头到尾无所不包的曲目,而且要注意〈自己的演出〉别超过听众所能理解的程度。」但是,经纪人通常都低估了听众的程度。欧洲听众的音乐素养比较高,此外〈这对一位艺术家的成长来说也非常重要〉,欧洲有更多机会可以一次又一次回到同一个城市演出。培养属于自己的听众后,音乐家就可以渐渐给他们更艰深的曲目。   1946年抵达法国后的几个星期里,卡钦发现自己成了名人,巴黎听众都非常喜爱他。「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用来形容卡钦是最贴切的。这首曲子之后,卡钦带给巴黎听众的是盖希文《蓝色狂想曲》。虽然卡钦在二十年后才有机会与凯尔泰兹、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录下这首曲子,录音中仍然可以想见当年卡钦的耒采。卡钦的演奏处处可见活力与振奋的精神,犹如盖希文所说「现代生活快速、混乱与充满活力的节奏」。可惜乐团仅能勉强跟上卡钦那种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味道,或说是与盖希文同样俄裔犹太人的血统。 作品评价:拉威尔两首协奏曲也是与凯尔泰兹、伦敦交响乐团合作,代表卡钦受法国文化影响二十年后的成果。在这之前,卡钦几乎没有演奏过法国音乐。《左手钢琴协奏曲》是拉威尔为朋友维根斯坦所写,比起一般使用双手的协奏曲,它更需要钢琴家抒情纤巧的弹奏技巧。维根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失去右手,他希望拉威尔能再简化乐曲,可是拉威尔拒绝了,他认为:「演奏家是奴隶!」卡钦把这首协奏曲弹得十分丰富而且响亮,技巧令人目眩,对于拉威尔苛求的钢琴部分亳不退让。拉威尔在G大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部分使用类似爵士乐的切分音,中间慢板乐则极度的梦幻。在卡钦手中,第二乐章美到如有余音绕梁的效果,终乐章真可称的上「旋风」二字。   拉威尔认为音乐应该是「情感第一,理智第二」,这个说法也得到拉赫曼尼诺夫的赞同。拉赫曼尼诺夫成熟的浪漫主义就像在追寻与回忆上个世纪的种种。「我好像是徘徊在愈来愈陌生的世界的鬼魂,」他悲叹道:「我无法抛去旧有的写作习惯,也无法适应新的方式。」卡钦与包尔特爵士、伦敦爱乐合作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正好道出拉赫曼尼诺夫作品中那种苦乐参半的乡愁。卡钦最受好评的就是贝多芬。有时候会在独奏会里全部演出贝多芬奏鸣曲或变奏曲,甚至一个晚上演出五首钢琴协奏曲。他探索贝多芬较不为人知的一面,就像与甘巴、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为钢琴与乐团所写的轮旋曲》。这首迷人的曲子在贝多芬死后才出版,依记载应是贝多芬波昂时期的作品,1795年在维也纳完成。由于它和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的调性、配器与创作时间相仿,所以有人猜测它可能是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原始的终乐章。卡钦闪亮的音阶与琶音为这首贝芬少年时期的珠玉之作带来活力。晚年的贝多芬以「同业间的魔鬼」来形容当时还是个孩子的李斯特。在李斯特融合魔力与魅力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里,卡钦与阿根塔、伦敦爱乐特别强调乐曲的黑暗面,而非一般钢琴家的抒情性。卡尔杜斯曾经讥笑这首协奏曲只不过是「木屑与亮片」,但是在卡钦把这首协奏曲的层次提升到杰作之林,不再只是一首炫技用的空壳作品。杜南忆是李斯特的学生,他的《儿歌主题与变奏》呈现出卡钦艺术各种不同面貌。这首曲子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完成,主题是著名的德国童谣《妈妈听我说》,全曲共有十一段变奏,最后一段变奏的赋格风是以晚期浪漫派风格写成〈杜南忆有「匈牙利布拉姆斯」的称号〉。卡钦精于制造各种气氛间的对比,他在第五段变奏与竖琴、颤音琴做出如同八音盒的效果,第七段变奏是首圆舞曲,最后则是滑稽的赋格风,像是华格纳的管弦乐配上莫扎特的钢琴。 普罗高菲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的音乐语言与上述的作品完全不同。它是普罗高菲夫1921年的作品,也是普罗高菲夫最受欢迎的协奏曲,曲中有作曲家的自信与原创性。普罗高菲夫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搜集主题,而他掌握钢琴的方式与概念正好与卡钦不谋而合。第一乐章充满动力的主题很像手指练习,人们可以听到卡钦令人激赏的技巧正如罗雷姆所形容「让霍洛维兹感到羞耻」。第二乐章是慵懒梦幻般的变奏曲,在这儿可以听到卡钦夫人所形容的「奇妙时刻」。如同卡钦其它的录音,卡钦在这首协奏曲仍然以表现乐曲内涵及自我的气度为主。
  朱利叶斯·卡钦(1926—1969)美国钢琴家。生于新泽西州一个俄裔家庭,他的母亲来自音乐世家。卡钦幼年即显露出母系的音乐基因,于是他的外祖母就开始教他弹琴。11岁时,他在全国广播公司演奏舒曼作品崭露头角,随后费城交响乐团与纽约爱乐乐团相继邀请他举行协奏曲演奏会,使他名噪一时。1941年,他进入哈特福德学院,攻读哲学与英国文学。父母为了使他专心练琴,在学习期间不让他继续演奏。   卡钦是位学者型的钢琴家,有很深的文学修养,在二战后大批演奏家移居美国时,他却认为新大陆的文化环境不如旧大陆,因而从美国移居欧洲,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他的演奏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他擅长室内乐,特别是勃拉姆斯的作品。他与苏克、斯塔克组成的三重奏组被称为“专家三重奏”,录制的勃拉姆斯作品被公认为最符合作曲家的气质。1926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的长堤,1969年在巴黎逝世。卡钦由祖母启蒙学习钢琴,后来跟随萨佩顿继续学习。卡钦十一岁在对全美的广播中首次公开演出,并与费城管弦乐团、纽约爱乐合作演出协奏曲。为了让在学校学习哲学与英国文学的卡钦专心念书,父母在1945年后才让卡钦继续公开演出,次年在巴黎于十一天内举办七场音乐会而引起轰动,欧洲各地都争相邀请卡钦前往演出,包括与苏克、史塔克在普拉德的卡萨尔斯音乐节中合作。卡钦的唱片数量极多,包括布拉姆斯所有钢琴作品,但是他在1968年因疾病被迫离开舞台,在广泛的演奏曲目里,卡钦兼长各个时期的作品,惊人的弹奏技巧与艺术天赋奠定他在二十世纪钢琴家里的地位。   个人评价:如果从思考,而不是振奋情绪的角度来看,朱利叶斯·卡钦是个能用音乐与情感无碍沟通的演奏家。对少数把取悦听众当成最终目的(或者说是想为自己的音乐找到定位)的钢琴家而言,这种观念无异于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谭。只有优秀的钢琴家才会时时挑战自己的极限,而不是演奏一些金玉其外或是标新立异的音乐。卡钦是个真正伟大的钢琴家,他知道他的听众也明白这个道理。除了俄裔犹太人的身世背景,良好的一般教育也是让卡钦有这种远见的原因之一。卡钦出生于美国新泽西的长堤,从小跟着祖父、母学习钢琴,十岁首度公开演出,曲目是莫扎特第二十号钢琴协奏曲,随后又与奥曼第合作,十二岁在纽约举办第一场个人独奏会。不过,少年得志的卡钦并没有沉浸在这些虚名里,他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哲学与英国文学,念书期间谢绝一切演出机会。一九四六年得到法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后,卡钦在1946年前往法国,从此定居巴黎。卡钦表示,一般教育让他以更开阔的视野来看待音乐,特别是如舒伯特降B大调奏鸣曲、贝多芬第三十二号钢琴奏鸣曲与《狄亚贝里》主题变奏等。卡钦在欧洲第一次演出的成果不比他在纽约的首场独奏会逊色。这位胸怀大志的二十岁青年以无美的活力奏出气势磅礴的音乐后,成功的踏上国际乐坛,并与Decca签下专属合约。卡钦第一张唱片是一九四九年录制的布拉姆斯F小调钢琴奏鸣曲;接下来的拉赫曼尼诺夫第二号钢琴协奏曲(费斯图拉利指挥)是他个人第一张协奏曲录音。后来他在Decca二度录制这两首作品(协奏曲的指挥是萧提),成为卡钦音乐魅力的最佳见证。 卡钦无疑和布拉姆斯的音乐最声气相投。他曾经在柏林、伦敦、纽约、阿姆斯特丹与维也纳等音乐重镇演出全本的布拉姆斯钢琴独奏曲,再搭配上布拉姆斯两首钢琴协奏曲或室内乐。根植于严格训练下的大胆诠释、不悖离古典式的自在浪漫再加上外放与内敛的交融,这就是卡钦音乐最大的特色,而本专辑的布拉姆斯第三号钢琴奏鸣曲就是最好的示范。以精湛的技巧为后盾,卡钦在第一乐章发展部一开始的八度音就展现出强烈的情感与动态对比,他以令人迷醉的肃静与暴风雨般的乐句来表现这首早期浪漫派的佳作,这种感觉就像克拉拉·舒曼所说「展翅高飞的老鹰」。除此以外,灵巧的音乐行进让布拉姆斯音乐里庄严的要素不的过于浮夸,以至于减损尾势的浪漫与整体结构。第二乐章间奏部分可以听到卡钦音乐里最奇妙的部分,终乐章则是交识着如鬼魅舞、赞美诗风格与耀眼的火花。沃尔夫曾经批评卡钦这种演奏方式:「布拉姆斯绝对会不高兴。」卡钦也是个多才多艺与心胸宽广的音乐家,罗雷姆第二号钢琴奏鸣曲就是少有人能超越的动人版本。罗雷姆(1923年生)也是在巴黎定居的美国人,他形容自己的奏鸣曲就像「四首快乐的歌曲的选集」。乐章的灵感来自比莉.哈乐黛,而在卡钦的诠释下,终乐章充满捉狭与可爱的魅力。这是罗雷姆同时题献给浦朗克与卡钦的作品。门德尔颂《前奏曲与赋格》与《轮旋随想曲》在卡钦手里成了「变调的浪漫主义」。《轮旋随想曲》可说是卡钦传奇以及无与伦比的代表作,它就像一个「迎风舞蹈」的小仙子;而李斯特外放灿烂、戏剧性十足的第十二号匈牙利狂想曲更是这种风格的最佳典型。从一开始滔滔不绝的八度音与紧接着而来的颤音,辛辣痛快的刺激感与炫技、双音再加上活泼的风格,呈现出李斯特式的音乐律动。或许李斯特会嘲讽巴拉基列夫《伊斯拉美》东方幻想曲像个「来自东方喋喋不休的声音」,但是这却是一首根植于俄罗斯,兼具优美与原创性的作品。卡钦朝气蓬勃、纯熟的控制如游涡般杂乱纷扰的音符,让《伊斯拉美》不仅是一首炫技作品。柯尔托对法朗克《前奏曲,圣歌与赋格》的评价不高,但是卡钦却发掘出这部作品的精髓;而他弹奏的肖邦也不含糊(后来卡钦灌录过肖邦第二、第三号钢琴奏鸣曲)。近年F小调幻想曲与第三号叙事曲愈来愈受到重视,它们兼具肖邦音乐中不安与欣喜的成份,生动鲜明与白热化的气氛不因高雅质朴的特质而有所削减。最后还是回到卡钦最喜爱的布拉姆斯。他以高度人性化、如同落日前的高潮与昂扬的独特方式来演奏这首作品。相对的,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一辑就像「安可曲的选集」。在卡钦手中,每一首舞曲都被添加了大胆的趣味性,交织着稳重与顽皮的气息。回顾卡钦的音乐,他不像富兰梭瓦或彻卡斯基这类在全盛时期却仍不得志的天才,或是许纳贝尔、蜜拉.海丝等厌恶人工机器的钢琴家。卡钦每录一张专辑就攀上一座高峰。这些音乐家就像打开水闸一样,为后世开辟了宽阔的视界。然而,卡钦的天份却不可避免的招来忌恨,一些同行就吝于对他的音乐表示欣赏与赞同之意。卡钦在四十三岁逝世,他的死亡就像从世界掠夺了Z由的力量与精神。卡钦是能在乐谱上自在飞翔、并与全世界爱乐者沟通分享的人,他的音乐是人类历史上无价的丰富财产。   个人轶事:朱利叶斯·卡钦令人吃惊!盖瑞·葛拉夫曼在书中这样颂扬他的朋友与同行。卡钦与葛拉夫曼、坚巴斯、布朗宁、伊斯托敏、利普金、拉特纳、费雷雪、卡培尔都是美国本世纪中叶最优秀的钢琴家,也是真正第一代现代钢琴家,专注于把自己的钢琴演奏技巧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并继续保持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每一位音乐家都怀抱着理想主义并以严肃认真的心情来面对艺术,以自己的方式留下永恒的艺术遗产。不过,历史会记录一切,这一群钢琴家的命运也不尽相同:葛拉夫曼、费雷雪以及坚尼斯的手都为疾病所苦;英才早逝的天才则有卡培尔〈三十一岁死于空难〉与卡钦〈四十二岁死于癌症〉。   许多忠实的朋友都对卡钦的天赋表示赞赏之意。除了音乐会曲目广达三、四十首以上〈独奏会曲目也是一样〉,卡钦会说四种语言,如果有需要,他还可以在音乐会前亲自替钢琴调音;对东方艺术也多有涉猎〈卡钦特别喜爱搜集古老的日本雕刻品「悬坠」〉。「他睡过觉吗?」作曲家罗雷姆曾经纳闷的表示,他对卡钦能够每天不断学习的能力大感不可思议。卡钦1926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的中产阶级家庭,祖父母都是俄国移民。卡钦由祖母启蒙学习钢琴。很快就显露他过人的音乐天赋,十一岁在奥曼第与巴毕罗里的指挥下与费城管弦乐团、纽约爱乐合作;次年在纽约市政厅举办个人第一场演奏会。《纽约时报》乐评人断言这个十二岁孩子「的非凡天赋诱使人不假思索地妄下预言」。 卡钦的父亲伊拉是从音乐家转行成为律师,他很快就从孩子是天才的美梦中清醒,决定全力防止孩子过早以于才儿童的姿态走作职业音乐家领域,他决定让朱利叶斯依正常程序进入一般中学就读。朱利叶斯在宾州哈佛福德学院主修英国文学与哲学,毕业时还代表毕业生致词。为了表示对卡钦才华的肯定,法国政府提供卡钦奖学金到法国学习,而卡钦的国际演奏生涯也就此开始。卡钦从二十岁到1969年逝世都一直住在巴黎,平常很少回美国。这些年来,他一直是最受欧洲与英国听众喜爱的美国器乐演奏家,每年都有一百到一百五十场演出。 卡钦的耐力相当惊人,他一个晚上可以演出二或三首重要的协奏曲,或是在独奏会结束以全本贝多芬《热情》奏鸣曲做为安可曲。而他的雄心也表现在演奏曲目上。卡钦的身上流有俄罗斯血统,他的气质与天性让他很自然的去演奏柴可夫斯基、拉赫曼尼诺夫与普罗高菲夫的大型作品。艺术日趋成熟后,卡钦的音乐有愈来愈多的哲学概念,而他的曲目也经常排上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与《狄亚贝里》主题变奏。卡钦在六0年代把注意力放在布拉姆斯的作品上,并在Decca留下布拉姆斯钢琴独奏曲全集录音。这套唱片得到1967年法国唱片大奖。   安排独奏会曲目时,卡钦喜欢以一个主题或作曲家为中心,这也是他为什么要长期在欧洲发展事业的主因之一。他认为美国音乐家常被经纪人要求必须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演出从「巴哈到布列兹」作品,但是听众会更喜欢一套「可以表现出艺术家内心真正感觉的曲目」。就像卡钦所说的:「你在美国会被怂勇前往每个城市或城镇演出一套从头到尾无所不包的曲目,而且要注意〈自己的演出〉别超过听众所能理解的程度。」但是,经纪人通常都低估了听众的程度。欧洲听众的音乐素养比较高,此外〈这对一位艺术家的成长来说也非常重要〉,欧洲有更多机会可以一次又一次回到同一个城市演出。培养属于自己的听众后,音乐家就可以渐渐给他们更艰深的曲目。   1946年抵达法国后的几个星期里,卡钦发现自己成了名人,巴黎听众都非常喜爱他。「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用来形容卡钦是最贴切的。这首曲子之后,卡钦带给巴黎听众的是盖希文《蓝色狂想曲》。虽然卡钦在二十年后才有机会与凯尔泰兹、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录下这首曲子,录音中仍然可以想见当年卡钦的耒采。卡钦的演奏处处可见活力与振奋的精神,犹如盖希文所说「现代生活快速、混乱与充满活力的节奏」。可惜乐团仅能勉强跟上卡钦那种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味道,或说是与盖希文同样俄裔犹太人的血统。 作品评价:拉威尔两首协奏曲也是与凯尔泰兹、伦敦交响乐团合作,代表卡钦受法国文化影响二十年后的成果。在这之前,卡钦几乎没有演奏过法国音乐。《左手钢琴协奏曲》是拉威尔为朋友维根斯坦所写,比起一般使用双手的协奏曲,它更需要钢琴家抒情纤巧的弹奏技巧。维根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失去右手,他希望拉威尔能再简化乐曲,可是拉威尔拒绝了,他认为:「演奏家是奴隶!」卡钦把这首协奏曲弹得十分丰富而且响亮,技巧令人目眩,对于拉威尔苛求的钢琴部分亳不退让。拉威尔在G大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部分使用类似爵士乐的切分音,中间慢板乐则极度的梦幻。在卡钦手中,第二乐章美到如有余音绕梁的效果,终乐章真可称的上「旋风」二字。   拉威尔认为音乐应该是「情感第一,理智第二」,这个说法也得到拉赫曼尼诺夫的赞同。拉赫曼尼诺夫成熟的浪漫主义就像在追寻与回忆上个世纪的种种。「我好像是徘徊在愈来愈陌生的世界的鬼魂,」他悲叹道:「我无法抛去旧有的写作习惯,也无法适应新的方式。」卡钦与包尔特爵士、伦敦爱乐合作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正好道出拉赫曼尼诺夫作品中那种苦乐参半的乡愁。卡钦最受好评的就是贝多芬。有时候会在独奏会里全部演出贝多芬奏鸣曲或变奏曲,甚至一个晚上演出五首钢琴协奏曲。他探索贝多芬较不为人知的一面,就像与甘巴、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为钢琴与乐团所写的轮旋曲》。这首迷人的曲子在贝多芬死后才出版,依记载应是贝多芬波昂时期的作品,1795年在维也纳完成。由于它和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的调性、配器与创作时间相仿,所以有人猜测它可能是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原始的终乐章。卡钦闪亮的音阶与琶音为这首贝芬少年时期的珠玉之作带来活力。晚年的贝多芬以「同业间的魔鬼」来形容当时还是个孩子的李斯特。在李斯特融合魔力与魅力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里,卡钦与阿根塔、伦敦爱乐特别强调乐曲的黑暗面,而非一般钢琴家的抒情性。卡尔杜斯曾经讥笑这首协奏曲只不过是「木屑与亮片」,但是在卡钦把这首协奏曲的层次提升到杰作之林,不再只是一首炫技用的空壳作品。杜南忆是李斯特的学生,他的《儿歌主题与变奏》呈现出卡钦艺术各种不同面貌。这首曲子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完成,主题是著名的德国童谣《妈妈听我说》,全曲共有十一段变奏,最后一段变奏的赋格风是以晚期浪漫派风格写成〈杜南忆有「匈牙利布拉姆斯」的称号〉。卡钦精于制造各种气氛间的对比,他在第五段变奏与竖琴、颤音琴做出如同八音盒的效果,第七段变奏是首圆舞曲,最后则是滑稽的赋格风,像是华格纳的管弦乐配上莫扎特的钢琴。 普罗高菲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的音乐语言与上述的作品完全不同。它是普罗高菲夫1921年的作品,也是普罗高菲夫最受欢迎的协奏曲,曲中有作曲家的自信与原创性。普罗高菲夫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搜集主题,而他掌握钢琴的方式与概念正好与卡钦不谋而合。第一乐章充满动力的主题很像手指练习,人们可以听到卡钦令人激赏的技巧正如罗雷姆所形容「让霍洛维兹感到羞耻」。第二乐章是慵懒梦幻般的变奏曲,在这儿可以听到卡钦夫人所形容的「奇妙时刻」。如同卡钦其它的录音,卡钦在这首协奏曲仍然以表现乐曲内涵及自我的气度为主。
查看更多
Julius Katchen
全部歌曲(445首)
 
歌曲
歌手
专辑
 
< 1 2 3 4 5 6 ···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