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纽曼,英文原名Alfred Newman,电影音乐制作大师,男,生于1901年 3月17日美国康涅狄克州,逝世于1970年2月17日美国加州好莱坞,被公认为好莱坞的音乐教父,著名的20世纪福克斯公司号角(20th Century Fox Fanfare)由阿尔弗雷德·纽曼制作。   人物生平   他出生在一个靠自产自销维持生计的小贩家中,是这个犹太裔家庭中的长子,下面还有九个弟妹,穷困拮据始终伴随着他的童年。后来父亲又不告而别,更将这孤儿寡母推向绝境。考夫曼在回忆录中说“阿尔弗雷德成了一个母亲、两个妹妹和三个弟弟唯一的希望”(其余弟妹因贫病而夭折)。世道艰辛却动摇不了纽曼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大约从五六岁起他就靠上街卖鞋线积攒零钱,然后把它们交给当地的一个老师,让他给自己上钢琴课。这个钢琴老师的本职工作是房屋油漆匠,尽管自己专业水平有限,但仍要每次收二十五美分的学费。为了练琴,纽曼要每天步行十公里到一个有钱的小伙伴家里去练琴。凭着这份勤奋刻苦,纽曼进步非常快。   随后,在众多亲朋好友的合力相助下,纽曼找到了另外一位老师继续学习钢琴和和声。八岁的纽曼在当地已有些小名气了。一次当波兰共和国第一任总理,杰出的钢琴大师帕德雷夫斯基来此造访时,他被推荐在这位钢琴大家面前弹奏一曲,博得了大师的称许。帕德雷夫斯基运用自己在政治上、音乐上的声望为纽曼在纽约安排了一场独奏音乐会,并把这个富有天份的孩子介绍给自己的弟子,波兰钢琴家兼作曲家斯托霍夫斯基(Sigismond Stojowski, 1870-1946)。斯托霍夫斯基果然赏识纽曼,为他提供了一笔奖学金,解决了纽曼继续求学的后顾之忧。   但是,作为长子,十三岁的纽曼不得不在纽约的“海滨剧场”找了一份为杂耍节目担任钢琴伴奏的工作。伴随着剧团不断地外出巡演,纽曼的名气也渐渐地响了起来,这为他后来打进百老汇提供了机遇。二十岁那年,纽曼与当时赫赫有名的作曲家乔治·格什温交上了朋友。在纽约哈莱姆区的剧院舞台上,纽曼的艺术才华有了进一步施展的空间。他学习指挥,曾指挥由格什温兄弟(乔治和艾拉)创作的《宝贝姑娘》《古怪的面孔》、理查·罗杰斯与洛伦兹·哈特合作的《这里是春天》《抬起头来》以及杰罗姆·克恩的《十宇》等音乐剧的演出。同时,纽曼又学作曲,创作了一些歌曲和几部音乐剧。   从纽约的百老汇到洛杉矾的好莱坞,对于阿尔弗雷德·纽曼的人生而言,是一次决定性的转折。促成他完成这种转换的是欧文·伯林(Irving Berlin, 1888-1989)—美国二十世纪最成功的流行歌曲作曲家。从1935年起,伯林就开始转型为好莱坞电影作曲。他瞅准了纽曼身上所具备的巨大潜质,力劝这位后生随他一道去西海岸淘金。   初抵好莱坞,纽曼就露了一手,他担任了由欧文·伯林创作的歌舞片《到月球上去》的配乐指挥。影片良好的音乐效果令联艺影片公司的老板塞缪尔·戈德温刮目相看,当即与之签约,出任公司的艺术指导。自此,纽曼就一脚踏入电影这个银色世界,在里面摸爬滚打了半个多世纪,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在联艺公司,他是音乐部门的双巨头之一,另一位同样威名赫赫,他就是为影片《卡萨布兰卡》《乱世佳人》《左拉传》和《间奏曲》等作曲的马克斯·斯坦纳(Max Steiner )。纽曼创作的首部影片配乐是《当心恶魔》(The Devil To Pay),由此为发端,他以平均每年八到十部配乐的产量高效率地工作着。不过,论他的创作成就,最具影响力的还是他转投二十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之后。从1939年起,纽曼担任公司音乐部负责人长达二十年之久。在此期间,他无论是在自己的创作业绩上,还是在组织、管理、提携其他的音乐从业者两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到二十世纪福克斯的第一年里,纽曼就一口气创作了十八部影片配乐,故而在次年的奥斯卡音乐奖提名时他一人就独占了四部,分别是《呼啸山庄》《钟楼怪人》《他们将会拥有音乐》和《山雨欲来》。不过,在评委投票时,同一人选的重复提名往往自相残杀,所以在这一年里,纽曼什么奖也没得着,最佳影片音乐奖由《关山飞渡》所获。   大约在一年之后,纽曼有机会与《关山飞渡》的大导演约翰·福特合作,为福特执导的影片《青山翠谷》( How Green Was My Valley)创作配乐。在《青山翠谷》的音乐中,纽曼使用了自己在1935年为米高梅公司一部关于爱尔兰革命的影片《受爱戴的敌人》中用过的主题,同时还采用了一首美丽动听的民谣《六便士》,这使得该片的配乐非常温馨感人,极大地提升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该片于1941年荣获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五项奥斯卡大奖。   纽曼的座右铭是:“坐穿冷板凳,磨秃烂笔头”( Sitting in a room, wearing out pencils)。正是这种严谨细致的治学理念使得他的音乐创作不断精益求精,产生出与镜头画面极其和谐、呼应的艺术效果。纽曼一生总共为二百六十九部影片创作配乐,担任配乐演奏指挥和音乐顾问的影片达一百六十二部。他九次获得奥斯卡奖。此外,曾荣获最佳配乐奖提名,影响较大的代表作还有《国家事务》(1945)、《彗星美人》(1950)、《真假公主》(1956),《南太平洋》(1956),《西部开拓史》(1963)等三十六部。纽曼的几项个人记录迄今仍未有人打破!   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世人眼中,他作为乐曲改编者和指挥家的成就还是要高于作曲家。评论家们指出:作为前者,他能够将民谣曲调或所谓的“伪民谣”巧妙地改编成乐队或是合唱作品,运用在他的配乐中,从而使这些为人耳熟能详的音乐产生前所未有的艺术感染力。有时他更能将一两个好听的素材衍生发展得如诗如画,令人有魂系梦绕、经久难忘。自然,作为一位喜好交际的音乐家,纽曼本人也更喜爱指挥,他的指挥风格融浪漫的伤感和迷人的狂热于一体,能够充分调动出整个乐队的情绪。然而他的原创却似乎不像他的两位同事赫尔曼(Bernard Herrmann)和罗萨(Miklos Rozsa)的音乐那样那样充满着无畏和冒险精神,总是显得调性十足,雅俗共赏。也许这就是纽曼的天性使然。纽曼谦虚随和、平易近人,与敏感而反复无常的赫尔曼以及拒人千里之外的罗萨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尽管他的音乐相对比较传统保守,却更易获得电影观众的喜爱。在酝酿电影史上空前的鸿篇巨制《西部开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的配乐时,纽曼意识到需要大量的背景音乐以渲染铺垫十九世纪中期南北战争前后一百多年的历史画卷。在他的合作者肯·达比(Ken Derby)的帮助下,纽曼最终完成了这份音乐总谱。为了表现那个特定的时代,他广泛采用了美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广为流传的民歌,如《约翰尼回家中》《绿叶》甚至还有托马斯·哈汀创作的灵歌等。   作为福克斯公司音乐部的负责人,纽曼温文典雅的长者风范也使他的团队成为一支高效和谐的生力军。受他提携栽培,在电影音乐创作领域陆续崭露头角的后辈作曲家除前面提及的赫尔曼、罗萨外,还有大卫·拉辛(David Raksin )、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等。所谓“举贤不避亲”,后来,阿尔弗雷德的两个弟弟莱昂内尔和埃米尔也相继加入,成为影坛著名的纽曼三兄弟,一时传为美谈。   1959年,阿尔弗雷德·纽曼告别了他工作了二十年的二十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成为独立的艺术家。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和指挥棒,直到1970年去世前,他还为乔治·西顿执导的《国际机场》完成了配乐。他使用早期的爵士语汇来表现机场日复一日、紧张忙碌的工作景象,配乐也为纽曼获得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奥斯卡奖提名。   1970年2月17日,一代影坛音乐大师纽曼因肺气肿辞世,他的忌日恰与生日为同一天。在他六十九年的人生岁月里,以平均每年四部电影配乐的高产量为自己树立起一座丰碑,正如大卫·拉辛所说:“只有当你与他一起共事多年之后,你才能越来越意识到他在电影音乐领域的影响和意义有多么地巨大。”
  阿尔弗雷德·纽曼,英文原名Alfred Newman,电影音乐制作大师,男,生于1901年 3月17日美国康涅狄克州,逝世于1970年2月17日美国加州好莱坞,被公认为好莱坞的音乐教父,著名的20世纪福克斯公司号角(20th Century Fox Fanfare)由阿尔弗雷德·纽曼制作。   人物生平   他出生在一个靠自产自销维持生计的小贩家中,是这个犹太裔家庭中的长子,下面还有九个弟妹,穷困拮据始终伴随着他的童年。后来父亲又不告而别,更将这孤儿寡母推向绝境。考夫曼在回忆录中说“阿尔弗雷德成了一个母亲、两个妹妹和三个弟弟唯一的希望”(其余弟妹因贫病而夭折)。世道艰辛却动摇不了纽曼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大约从五六岁起他就靠上街卖鞋线积攒零钱,然后把它们交给当地的一个老师,让他给自己上钢琴课。这个钢琴老师的本职工作是房屋油漆匠,尽管自己专业水平有限,但仍要每次收二十五美分的学费。为了练琴,纽曼要每天步行十公里到一个有钱的小伙伴家里去练琴。凭着这份勤奋刻苦,纽曼进步非常快。   随后,在众多亲朋好友的合力相助下,纽曼找到了另外一位老师继续学习钢琴和和声。八岁的纽曼在当地已有些小名气了。一次当波兰共和国第一任总理,杰出的钢琴大师帕德雷夫斯基来此造访时,他被推荐在这位钢琴大家面前弹奏一曲,博得了大师的称许。帕德雷夫斯基运用自己在政治上、音乐上的声望为纽曼在纽约安排了一场独奏音乐会,并把这个富有天份的孩子介绍给自己的弟子,波兰钢琴家兼作曲家斯托霍夫斯基(Sigismond Stojowski, 1870-1946)。斯托霍夫斯基果然赏识纽曼,为他提供了一笔奖学金,解决了纽曼继续求学的后顾之忧。   但是,作为长子,十三岁的纽曼不得不在纽约的“海滨剧场”找了一份为杂耍节目担任钢琴伴奏的工作。伴随着剧团不断地外出巡演,纽曼的名气也渐渐地响了起来,这为他后来打进百老汇提供了机遇。二十岁那年,纽曼与当时赫赫有名的作曲家乔治·格什温交上了朋友。在纽约哈莱姆区的剧院舞台上,纽曼的艺术才华有了进一步施展的空间。他学习指挥,曾指挥由格什温兄弟(乔治和艾拉)创作的《宝贝姑娘》《古怪的面孔》、理查·罗杰斯与洛伦兹·哈特合作的《这里是春天》《抬起头来》以及杰罗姆·克恩的《十宇》等音乐剧的演出。同时,纽曼又学作曲,创作了一些歌曲和几部音乐剧。   从纽约的百老汇到洛杉矾的好莱坞,对于阿尔弗雷德·纽曼的人生而言,是一次决定性的转折。促成他完成这种转换的是欧文·伯林(Irving Berlin, 1888-1989)—美国二十世纪最成功的流行歌曲作曲家。从1935年起,伯林就开始转型为好莱坞电影作曲。他瞅准了纽曼身上所具备的巨大潜质,力劝这位后生随他一道去西海岸淘金。   初抵好莱坞,纽曼就露了一手,他担任了由欧文·伯林创作的歌舞片《到月球上去》的配乐指挥。影片良好的音乐效果令联艺影片公司的老板塞缪尔·戈德温刮目相看,当即与之签约,出任公司的艺术指导。自此,纽曼就一脚踏入电影这个银色世界,在里面摸爬滚打了半个多世纪,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在联艺公司,他是音乐部门的双巨头之一,另一位同样威名赫赫,他就是为影片《卡萨布兰卡》《乱世佳人》《左拉传》和《间奏曲》等作曲的马克斯·斯坦纳(Max Steiner )。纽曼创作的首部影片配乐是《当心恶魔》(The Devil To Pay),由此为发端,他以平均每年八到十部配乐的产量高效率地工作着。不过,论他的创作成就,最具影响力的还是他转投二十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之后。从1939年起,纽曼担任公司音乐部负责人长达二十年之久。在此期间,他无论是在自己的创作业绩上,还是在组织、管理、提携其他的音乐从业者两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到二十世纪福克斯的第一年里,纽曼就一口气创作了十八部影片配乐,故而在次年的奥斯卡音乐奖提名时他一人就独占了四部,分别是《呼啸山庄》《钟楼怪人》《他们将会拥有音乐》和《山雨欲来》。不过,在评委投票时,同一人选的重复提名往往自相残杀,所以在这一年里,纽曼什么奖也没得着,最佳影片音乐奖由《关山飞渡》所获。   大约在一年之后,纽曼有机会与《关山飞渡》的大导演约翰·福特合作,为福特执导的影片《青山翠谷》( How Green Was My Valley)创作配乐。在《青山翠谷》的音乐中,纽曼使用了自己在1935年为米高梅公司一部关于爱尔兰革命的影片《受爱戴的敌人》中用过的主题,同时还采用了一首美丽动听的民谣《六便士》,这使得该片的配乐非常温馨感人,极大地提升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该片于1941年荣获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五项奥斯卡大奖。   纽曼的座右铭是:“坐穿冷板凳,磨秃烂笔头”( Sitting in a room, wearing out pencils)。正是这种严谨细致的治学理念使得他的音乐创作不断精益求精,产生出与镜头画面极其和谐、呼应的艺术效果。纽曼一生总共为二百六十九部影片创作配乐,担任配乐演奏指挥和音乐顾问的影片达一百六十二部。他九次获得奥斯卡奖。此外,曾荣获最佳配乐奖提名,影响较大的代表作还有《国家事务》(1945)、《彗星美人》(1950)、《真假公主》(1956),《南太平洋》(1956),《西部开拓史》(1963)等三十六部。纽曼的几项个人记录迄今仍未有人打破!   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世人眼中,他作为乐曲改编者和指挥家的成就还是要高于作曲家。评论家们指出:作为前者,他能够将民谣曲调或所谓的“伪民谣”巧妙地改编成乐队或是合唱作品,运用在他的配乐中,从而使这些为人耳熟能详的音乐产生前所未有的艺术感染力。有时他更能将一两个好听的素材衍生发展得如诗如画,令人有魂系梦绕、经久难忘。自然,作为一位喜好交际的音乐家,纽曼本人也更喜爱指挥,他的指挥风格融浪漫的伤感和迷人的狂热于一体,能够充分调动出整个乐队的情绪。然而他的原创却似乎不像他的两位同事赫尔曼(Bernard Herrmann)和罗萨(Miklos Rozsa)的音乐那样那样充满着无畏和冒险精神,总是显得调性十足,雅俗共赏。也许这就是纽曼的天性使然。纽曼谦虚随和、平易近人,与敏感而反复无常的赫尔曼以及拒人千里之外的罗萨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尽管他的音乐相对比较传统保守,却更易获得电影观众的喜爱。在酝酿电影史上空前的鸿篇巨制《西部开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的配乐时,纽曼意识到需要大量的背景音乐以渲染铺垫十九世纪中期南北战争前后一百多年的历史画卷。在他的合作者肯·达比(Ken Derby)的帮助下,纽曼最终完成了这份音乐总谱。为了表现那个特定的时代,他广泛采用了美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广为流传的民歌,如《约翰尼回家中》《绿叶》甚至还有托马斯·哈汀创作的灵歌等。   作为福克斯公司音乐部的负责人,纽曼温文典雅的长者风范也使他的团队成为一支高效和谐的生力军。受他提携栽培,在电影音乐创作领域陆续崭露头角的后辈作曲家除前面提及的赫尔曼、罗萨外,还有大卫·拉辛(David Raksin )、约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等。所谓“举贤不避亲”,后来,阿尔弗雷德的两个弟弟莱昂内尔和埃米尔也相继加入,成为影坛著名的纽曼三兄弟,一时传为美谈。   1959年,阿尔弗雷德·纽曼告别了他工作了二十年的二十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成为独立的艺术家。他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和指挥棒,直到1970年去世前,他还为乔治·西顿执导的《国际机场》完成了配乐。他使用早期的爵士语汇来表现机场日复一日、紧张忙碌的工作景象,配乐也为纽曼获得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奥斯卡奖提名。   1970年2月17日,一代影坛音乐大师纽曼因肺气肿辞世,他的忌日恰与生日为同一天。在他六十九年的人生岁月里,以平均每年四部电影配乐的高产量为自己树立起一座丰碑,正如大卫·拉辛所说:“只有当你与他一起共事多年之后,你才能越来越意识到他在电影音乐领域的影响和意义有多么地巨大。”
查看更多
Alfred Newman
全部专辑(38张)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