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托尔·潘塔莱昂·皮亚佐拉(西班牙文:Astor Pantaleón Piazzolla,1921年3月11日-1992年7月4日),是阿根廷作曲家以及班多纽手风琴(Bandoneon)独奏家。以全方位系统的古典音乐训练为基础,创造性地融合传统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的作曲风格,将探戈音乐从通俗流行的舞蹈伴奏音乐提升为可以单独在舞台上展示的具有高度艺术性,并能表达深刻哲理的纯音乐形式,并由此创立了“新探戈音乐”(Tango Nuevo)乐派,成为阿根廷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及南美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在阿根廷,皮亚佐拉被尊称为“探戈之父”及“阿根廷国宝”。   阿斯托尔·潘塔莱昂·皮亚佐拉(Astor Pantaleón Piazzolla)于1921年3月11日在阿根廷的马德普拉塔出生,祖籍意大利普利亚大区巴里省特拉尼镇。他是家中的独子,父亲名叫维森特·诺尼诺·皮亚佐拉(Vicente Nonino Piazzolla),母亲叫亚森塔·麦维蒂(Asunta Maiwetti)。   1925年皮亚佐拉随家人来到美国并在纽约长大。和大多数移民一样,初到美国的皮亚佐拉家境非常一般,如果大家看过《教父》《美国往事》这些电影的话,就会知道当时移民的生活是何等的艰难。1934年,在纽约拍摄的电影的加德尔需要一位演奏手风琴的孩子在电影中担任配角和伴奏,于是13岁的皮亚佐拉来到了大师身边,正是与加德尔共度的这段美好时光使皮亚佐拉体会到了探戈音乐的魅力。于是皮亚佐开始发奋苦练手风琴。1979年皮亚佐拉为班多钮手风琴写了《手风琴与管弦乐队的协奏曲》。这部协奏曲的乐队部分皮亚佐拉没有用铜管乐器与《再会罗里罗》的整个乐队编配一样,由弦乐和钢琴 、竖琴、打击乐器组成。这样的乐队编制与交响乐和室内乐的编制有所不同,它的组合更类似皮亚佐拉探戈乐队即兴、零散的编制。在阿根廷的音乐史上,这部协奏曲应该是一部西方作曲技法与民族意识进行深层次交融的代表作。它和皮亚佐拉的其他作品一样,都具有皮亚佐拉式的独特性格,同时这部协奏曲又遵循了古典协奏曲的规则,全曲由三个乐章构成。第一乐章“快板”要求“清晰的”。乐曲一开始乐队由弦乐和打击乐队以亢奋、激昂、强劲的节奏全奏进入,音乐激烈的盲目、丰盛的颓靡。音乐的基调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独奏手风琴的旋律凸现,使音乐更加孤独,幽怨,放纵。第二乐章“中板”,这个乐章从弦乐凄冷优美的独奏开始 ,像回忆、怀念。第三乐章“急板”是整个协奏曲的高潮,在打击乐器有力的拍点中,整个协奏曲在嘈杂喧闹直至人声鼎沸的集体狂欢中结束。这部协奏曲你能从中体会到手风琴簧片发出的声音带给你的那种世俗力量的震撼同样感人肺腑。   皮亚佐拉于1921年诞生于阿根廷马德普拉塔的一个意大利裔的家庭,由于经济困窘,在其幼年时,举家搬迁至美国纽约。皮亚佐拉遂于美国纽约度过其童年时期,并得到机会接触古典音乐(尤其是巴赫的音乐)、探戈音乐、爵士音乐等多种风格,与此同时也开始演奏班多纽手风琴,并于13岁时得到当时旅美的著名阿根廷探戈音乐演奏家Carlos Gardel的邀请加入其演奏团,以及在其探戈主题的电影中获演一个配角。   1937年,皮亚佐拉家族迁回阿根廷,已经有了相当音乐基础的皮亚佐拉和专业音乐人士有了更多的机会,并展露了作为手风琴演奏家的惊人才能。其时,皮亚佐拉所崇拜的世界级钢琴演奏家阿图尔·鲁宾斯坦亦旅居阿根廷,皮亚佐拉为其写作了一首钢琴曲,并当面求教。鲁宾斯坦虽然并不认为这是一首成功的作品,但积极鼓励皮亚佐拉正规而系统地学习音乐,走上专业的道路。在鲁宾斯坦的鼓励下,皮亚佐拉拜阿根廷著名的作曲家希纳斯特拉(A. Ginastera)为师,按照正规音乐学院的教学法学习钢琴、作曲等专业,并取得了一定的作曲家的声望,为日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皮亚佐拉在阿根廷的音乐学院毕业后,曾一度放弃探戈音乐,专心于古典音乐世界,并以青年作曲家的才华引起当地作曲界的瞩目,并赢得机会前往法国巴黎,拜著名作曲家娜迪亚·布朗热(Nadie Boulanger)为师,继续深造。在欧洲,皮亚佐拉仍打算隐瞒自己曾作为探戈音乐家活动的经历,认为当一名探戈音乐家是一种耻辱,而想一心投入纯正的古典音乐世界,但这个想法遭到其老师布朗热言辞激越的强烈反对。当布朗热了解到皮亚佐拉在探戈音乐中的才华后,愠怒地打消了皮亚佐拉放弃探戈的想法,热忱地鼓励皮亚佐拉大胆地在探戈的世界中耕耘出一块新的土地。无论对于皮亚佐拉,还是对于探戈音乐艺术,甚至世界音乐史而言,这个后来被证明为富有远见的建议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因为从此皮亚佐拉扭转了探戈不能作为纯粹的“艺术音乐”存在,而只是一个存在于“社会底层”的“肮脏下流的词语”的错误观念,将其全部才能投入到这块他既熟悉而又有天分的领域中去。此后,皮亚佐拉在巴黎以很大的热情投入探戈音乐的创作中,打破了传统探戈音乐的一些窠臼,将现代化的古典、爵士等先进音乐技法融入探戈中。除作曲之外,他本人亦积极参与演奏,并采用了站立式的新的手风琴演奏方法,由于其音乐形式过于新潮,内容迥异于传统程式化的探戈,内涵更远比旧形式丰富,引发了部分听众的不解与不满,甚至发展为殴打事故,但皮亚佐拉终于找到了严肃音乐和探戈音乐相互结合的最有效方式:用探戈的激情来构架严肃音乐。   从欧洲学成归国的皮亚佐拉已是一个成熟的作曲家了。1955年,他在阿根廷创建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八重奏”的探戈演奏团体,并革命性地引进了如下乐器编制,从而改变了探戈乐团传统的音响效果:两把班多纽手风琴; 两把小提琴; 低音提琴; 大提琴; 钢琴; 电吉他。20世纪60年代是皮亚佐拉创作的高峰期,其诸多代表性的探戈组曲均在此时诞生。   如同在巴黎一样,在阿根廷,皮亚佐拉的探戈音乐起初也遭到了人们的不解和排挤,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到皮亚佐拉音乐的意义,最终将皮亚佐拉的音乐视作阿根廷文化中极有代表性的瑰宝。   皮亚佐拉一生共创作了300多部探戈作品,以及世界上的第一部“探戈歌剧”(Operita de Tango)《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玛莉亚》(Maria de Buenos Aires)。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皮亚佐拉旅居意大利,这是他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也是其演奏艺术炉火纯青的集大成时期。1990年,皮亚佐拉在巴黎罹患中风,作曲事业遂告结束。1992年,皮亚佐拉病逝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音乐相比,皮亚佐拉认为自己的音乐更富于理性而冷静,且并不刻意寻求欧化或古典化,而是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阿斯托尔·潘塔莱昂·皮亚佐拉(西班牙文:Astor Pantaleón Piazzolla,1921年3月11日-1992年7月4日),是阿根廷作曲家以及班多纽手风琴(Bandoneon)独奏家。以全方位系统的古典音乐训练为基础,创造性地融合传统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的作曲风格,将探戈音乐从通俗流行的舞蹈伴奏音乐提升为可以单独在舞台上展示的具有高度艺术性,并能表达深刻哲理的纯音乐形式,并由此创立了“新探戈音乐”(Tango Nuevo)乐派,成为阿根廷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及南美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在阿根廷,皮亚佐拉被尊称为“探戈之父”及“阿根廷国宝”。   阿斯托尔·潘塔莱昂·皮亚佐拉(Astor Pantaleón Piazzolla)于1921年3月11日在阿根廷的马德普拉塔出生,祖籍意大利普利亚大区巴里省特拉尼镇。他是家中的独子,父亲名叫维森特·诺尼诺·皮亚佐拉(Vicente Nonino Piazzolla),母亲叫亚森塔·麦维蒂(Asunta Maiwetti)。   1925年皮亚佐拉随家人来到美国并在纽约长大。和大多数移民一样,初到美国的皮亚佐拉家境非常一般,如果大家看过《教父》《美国往事》这些电影的话,就会知道当时移民的生活是何等的艰难。1934年,在纽约拍摄的电影的加德尔需要一位演奏手风琴的孩子在电影中担任配角和伴奏,于是13岁的皮亚佐拉来到了大师身边,正是与加德尔共度的这段美好时光使皮亚佐拉体会到了探戈音乐的魅力。于是皮亚佐开始发奋苦练手风琴。1979年皮亚佐拉为班多钮手风琴写了《手风琴与管弦乐队的协奏曲》。这部协奏曲的乐队部分皮亚佐拉没有用铜管乐器与《再会罗里罗》的整个乐队编配一样,由弦乐和钢琴 、竖琴、打击乐器组成。这样的乐队编制与交响乐和室内乐的编制有所不同,它的组合更类似皮亚佐拉探戈乐队即兴、零散的编制。在阿根廷的音乐史上,这部协奏曲应该是一部西方作曲技法与民族意识进行深层次交融的代表作。它和皮亚佐拉的其他作品一样,都具有皮亚佐拉式的独特性格,同时这部协奏曲又遵循了古典协奏曲的规则,全曲由三个乐章构成。第一乐章“快板”要求“清晰的”。乐曲一开始乐队由弦乐和打击乐队以亢奋、激昂、强劲的节奏全奏进入,音乐激烈的盲目、丰盛的颓靡。音乐的基调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独奏手风琴的旋律凸现,使音乐更加孤独,幽怨,放纵。第二乐章“中板”,这个乐章从弦乐凄冷优美的独奏开始 ,像回忆、怀念。第三乐章“急板”是整个协奏曲的高潮,在打击乐器有力的拍点中,整个协奏曲在嘈杂喧闹直至人声鼎沸的集体狂欢中结束。这部协奏曲你能从中体会到手风琴簧片发出的声音带给你的那种世俗力量的震撼同样感人肺腑。   皮亚佐拉于1921年诞生于阿根廷马德普拉塔的一个意大利裔的家庭,由于经济困窘,在其幼年时,举家搬迁至美国纽约。皮亚佐拉遂于美国纽约度过其童年时期,并得到机会接触古典音乐(尤其是巴赫的音乐)、探戈音乐、爵士音乐等多种风格,与此同时也开始演奏班多纽手风琴,并于13岁时得到当时旅美的著名阿根廷探戈音乐演奏家Carlos Gardel的邀请加入其演奏团,以及在其探戈主题的电影中获演一个配角。   1937年,皮亚佐拉家族迁回阿根廷,已经有了相当音乐基础的皮亚佐拉和专业音乐人士有了更多的机会,并展露了作为手风琴演奏家的惊人才能。其时,皮亚佐拉所崇拜的世界级钢琴演奏家阿图尔·鲁宾斯坦亦旅居阿根廷,皮亚佐拉为其写作了一首钢琴曲,并当面求教。鲁宾斯坦虽然并不认为这是一首成功的作品,但积极鼓励皮亚佐拉正规而系统地学习音乐,走上专业的道路。在鲁宾斯坦的鼓励下,皮亚佐拉拜阿根廷著名的作曲家希纳斯特拉(A. Ginastera)为师,按照正规音乐学院的教学法学习钢琴、作曲等专业,并取得了一定的作曲家的声望,为日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皮亚佐拉在阿根廷的音乐学院毕业后,曾一度放弃探戈音乐,专心于古典音乐世界,并以青年作曲家的才华引起当地作曲界的瞩目,并赢得机会前往法国巴黎,拜著名作曲家娜迪亚·布朗热(Nadie Boulanger)为师,继续深造。在欧洲,皮亚佐拉仍打算隐瞒自己曾作为探戈音乐家活动的经历,认为当一名探戈音乐家是一种耻辱,而想一心投入纯正的古典音乐世界,但这个想法遭到其老师布朗热言辞激越的强烈反对。当布朗热了解到皮亚佐拉在探戈音乐中的才华后,愠怒地打消了皮亚佐拉放弃探戈的想法,热忱地鼓励皮亚佐拉大胆地在探戈的世界中耕耘出一块新的土地。无论对于皮亚佐拉,还是对于探戈音乐艺术,甚至世界音乐史而言,这个后来被证明为富有远见的建议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因为从此皮亚佐拉扭转了探戈不能作为纯粹的“艺术音乐”存在,而只是一个存在于“社会底层”的“肮脏下流的词语”的错误观念,将其全部才能投入到这块他既熟悉而又有天分的领域中去。此后,皮亚佐拉在巴黎以很大的热情投入探戈音乐的创作中,打破了传统探戈音乐的一些窠臼,将现代化的古典、爵士等先进音乐技法融入探戈中。除作曲之外,他本人亦积极参与演奏,并采用了站立式的新的手风琴演奏方法,由于其音乐形式过于新潮,内容迥异于传统程式化的探戈,内涵更远比旧形式丰富,引发了部分听众的不解与不满,甚至发展为殴打事故,但皮亚佐拉终于找到了严肃音乐和探戈音乐相互结合的最有效方式:用探戈的激情来构架严肃音乐。   从欧洲学成归国的皮亚佐拉已是一个成熟的作曲家了。1955年,他在阿根廷创建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八重奏”的探戈演奏团体,并革命性地引进了如下乐器编制,从而改变了探戈乐团传统的音响效果:两把班多纽手风琴; 两把小提琴; 低音提琴; 大提琴; 钢琴; 电吉他。20世纪60年代是皮亚佐拉创作的高峰期,其诸多代表性的探戈组曲均在此时诞生。   如同在巴黎一样,在阿根廷,皮亚佐拉的探戈音乐起初也遭到了人们的不解和排挤,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到皮亚佐拉音乐的意义,最终将皮亚佐拉的音乐视作阿根廷文化中极有代表性的瑰宝。   皮亚佐拉一生共创作了300多部探戈作品,以及世界上的第一部“探戈歌剧”(Operita de Tango)《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玛莉亚》(Maria de Buenos Aires)。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皮亚佐拉旅居意大利,这是他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也是其演奏艺术炉火纯青的集大成时期。1990年,皮亚佐拉在巴黎罹患中风,作曲事业遂告结束。1992年,皮亚佐拉病逝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音乐相比,皮亚佐拉认为自己的音乐更富于理性而冷静,且并不刻意寻求欧化或古典化,而是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查看更多
Astor Piazzolla
全部专辑(368张)
< 1 ··· 7 8 9 10 11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