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戈尔·鲍里索维奇·马克维奇(Igor Markevitch,1912—1983 )原苏联(乌克兰)指挥家,1926年师从布朗热,后成为许多欧洲一流乐团的客座。1955-1960年任蒙特利尔交响乐团音乐指导,1955年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在美国的首演,1957-1961年任拉穆勒乐团、1965-1968年任西班牙广播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68年起任蒙特卡罗歌剧院院长;马克维奇糅合了俄罗斯民族与法兰西民族对管弦乐色彩感的不同感觉,他诠释的作品独特韵味。他是优秀的斯特拉文斯基作品诠释者,以指挥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著称。   伊戈尔·鲍里索维奇·马克维奇(1912年8月9日-1983年3月7日),乌克兰指挥家,作曲家。两岁时就随家人移居到西欧,著名钢琴家科尔托发现了他的音乐才能,带他到巴黎师从娜迪亚·布朗热。   1929年他与贾吉列夫合作,写了很多芭蕾音乐。二战后他停止作曲,从事指挥,先后在加拿大,瑞士,法国等地的乐团中任职。   他的音乐作品受斯特拉文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的影响较大,有丰富的节奏和音色。在指挥方面,他特别擅长诠释斯特拉文斯基和柴可夫斯基、柏辽兹的作品。   芭蕾舞剧《画谜》(1931)是为纪念曾对他的创作奖掖备至的季阿吉列夫而作。作品还有芭蕾舞剧《伊卡洛斯》、一部根据弥尔顿《失乐园》而作的康塔塔、一部乐队演奏的大协奏曲和小交响曲,以及室内乐。   1958年应聘为巴黎拉莫鲁克管弦乐团指挥,其后在马德里和蒙特卡洛斯担任指挥,又任日本爱乐乐团名誉指挥。   虽然伊戈尔·鲍里索维奇·马克维奇对俄罗斯音乐的演绎是如此之纯正,但他生命里没有多少时间是在俄国度过的。   马克维奇1912年生于一个音乐传统深厚的俄国富裕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那年他的家庭就离开了俄国,于是他接下去的数年时间都是在法国和瑞士度过的。他随布兰热夫人学习作曲,随科托学习钢琴,不久就成为了一名小有名气的作曲家。由于他的音乐创作在二战后很少听得到(除了Marco Polo曾出版过他的作品的CD),因此我们现在无法想象他当年曾被“伊戈尔第一”(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誉为“伊戈尔第二”!他时常作为钢琴演奏家演奏自己的作品,并同时随蒙都和谢尔辛学习指挥,1937年他首次成功地指挥了自己创作的作品。   一位作曲家转而从事指挥并逐渐失去作曲的创作力这也并非罕见,许多指挥家都是先从指挥自己的作品开始再渐渐地把全身心都投入到指挥中去的,如萨金特。而马凯维奇不可思议之处是他从作曲家直接过渡到指挥家,这两个头衔几乎没有并列过。二战中,他被困意大利,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些至今都无法搞清的事。战争的经历对他触动很大,他还得了重病,婚姻也破裂了。他的第二任妻子是一个意大利贵族,于是他加入了意大利藉。   二战结束后,马凯维奇已是专职指挥了,但他对自己的作品越来越失去信心,并避免指挥自己的作品,(桑德斯指出马凯维奇曾禁止自己作品的演奏,但1958年伯恩斯坦还是指挥了他的《伊卡莱》。)因此这些作品和很快就被人们遗忘了。有多少听过他指挥的人知道他曾是一位作曲家?战后他完成的第一件大事是重新组建了马乔·费奥伦蒂诺管弦乐团,同时他也展现了其他一些方面的才能,比如他写了一本书,名叫《意大利制造》。那段时期正值“马歇尔计划”在欧洲大行其道,但意大利人对美国人给予的“施舍”似乎没有预想中的那么欢迎,这使美国人十分恼火,对意大利人颇有微词。马凯维奇的这本《意大利制造》写得十分有趣,对意大利人的性格作了相当深入的剖析。他正是通过了对意大利精神的阐释使美国人的不满情绪得到了缓解。马凯维奇在1950年代到1960年代的活动是世人皆知的,他同时也教授指挥课程,一份因特网上的研究报告显示有大量指挥家,其中有一些是相当有名的,曾“师从过马凯维奇”。虽然马凯维奇并非指挥贝多芬的权威,但在晚年他开始对贝多芬的交响曲感兴趣,并录制了一套带分析注解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因此实际上已经有了“两个”伊戈尔·马凯维奇,一个是作曲家,一个是指挥家,但最近显示可能还有“第三个”伊戈尔·马凯维奇。   1999年。一名“企图悔改”的恐怖分子以“揭秘”的形式宣称,伊戈尔·马凯维奇正是恐怖活动背后的这些“老前辈”之一,即使他挤不进这一行列,那也属于恐怖集团中的核心成员!而且这名恐怖分子还披露说绑架刺杀莫罗时“赤军旅”的指挥部正是设在位于佛罗伦萨的马凯维奇的家里!这事被报界沸沸扬扬炒了一阵,连意大利国会中专门调查恐怖活动的委员会也煞有其事地要求警方和司法机构加以调查和核实。然后,这一足以使马凯维奇身败名裂的传闻便在各大媒体销声匿迹了(但警方的调查未终止,因此这事儿什么时候可能还会冒出来)。   我提这些事只是想从心理学的角度剖视马凯维奇的一生。毕竟音乐是一门有关爱、仁慈、信仰和人性的艺术。一个人用一只手指挥音乐而同时用另一只投放炸弹,这可能吗?也许要看他指挥的是什么性质的音乐吧。让我再举个例子,指挥家贾南德里亚·加瓦泽尼的儿子曾与“赤军旅”组织有牵连,指挥家得知儿子干了这样的事后失望不已。现在如果有人说老加瓦泽尼当时就知道儿子的所作所为并鼓励他那样做(当然至今还没有这样的说法)时,我会毅然否定,一位能把威尔第和普契尼的歌剧指挥得如此具有人性的音乐家是决不会同时策划、甚至只是赞同爆炸和绑架行为的。但是对充满冷峻的野性的马凯维奇,我则没有那么肯定。
  伊戈尔·鲍里索维奇·马克维奇(Igor Markevitch,1912—1983 )原苏联(乌克兰)指挥家,1926年师从布朗热,后成为许多欧洲一流乐团的客座。1955-1960年任蒙特利尔交响乐团音乐指导,1955年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在美国的首演,1957-1961年任拉穆勒乐团、1965-1968年任西班牙广播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68年起任蒙特卡罗歌剧院院长;马克维奇糅合了俄罗斯民族与法兰西民族对管弦乐色彩感的不同感觉,他诠释的作品独特韵味。他是优秀的斯特拉文斯基作品诠释者,以指挥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著称。   伊戈尔·鲍里索维奇·马克维奇(1912年8月9日-1983年3月7日),乌克兰指挥家,作曲家。两岁时就随家人移居到西欧,著名钢琴家科尔托发现了他的音乐才能,带他到巴黎师从娜迪亚·布朗热。   1929年他与贾吉列夫合作,写了很多芭蕾音乐。二战后他停止作曲,从事指挥,先后在加拿大,瑞士,法国等地的乐团中任职。   他的音乐作品受斯特拉文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的影响较大,有丰富的节奏和音色。在指挥方面,他特别擅长诠释斯特拉文斯基和柴可夫斯基、柏辽兹的作品。   芭蕾舞剧《画谜》(1931)是为纪念曾对他的创作奖掖备至的季阿吉列夫而作。作品还有芭蕾舞剧《伊卡洛斯》、一部根据弥尔顿《失乐园》而作的康塔塔、一部乐队演奏的大协奏曲和小交响曲,以及室内乐。   1958年应聘为巴黎拉莫鲁克管弦乐团指挥,其后在马德里和蒙特卡洛斯担任指挥,又任日本爱乐乐团名誉指挥。   虽然伊戈尔·鲍里索维奇·马克维奇对俄罗斯音乐的演绎是如此之纯正,但他生命里没有多少时间是在俄国度过的。   马克维奇1912年生于一个音乐传统深厚的俄国富裕地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那年他的家庭就离开了俄国,于是他接下去的数年时间都是在法国和瑞士度过的。他随布兰热夫人学习作曲,随科托学习钢琴,不久就成为了一名小有名气的作曲家。由于他的音乐创作在二战后很少听得到(除了Marco Polo曾出版过他的作品的CD),因此我们现在无法想象他当年曾被“伊戈尔第一”(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誉为“伊戈尔第二”!他时常作为钢琴演奏家演奏自己的作品,并同时随蒙都和谢尔辛学习指挥,1937年他首次成功地指挥了自己创作的作品。   一位作曲家转而从事指挥并逐渐失去作曲的创作力这也并非罕见,许多指挥家都是先从指挥自己的作品开始再渐渐地把全身心都投入到指挥中去的,如萨金特。而马凯维奇不可思议之处是他从作曲家直接过渡到指挥家,这两个头衔几乎没有并列过。二战中,他被困意大利,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些至今都无法搞清的事。战争的经历对他触动很大,他还得了重病,婚姻也破裂了。他的第二任妻子是一个意大利贵族,于是他加入了意大利藉。   二战结束后,马凯维奇已是专职指挥了,但他对自己的作品越来越失去信心,并避免指挥自己的作品,(桑德斯指出马凯维奇曾禁止自己作品的演奏,但1958年伯恩斯坦还是指挥了他的《伊卡莱》。)因此这些作品和很快就被人们遗忘了。有多少听过他指挥的人知道他曾是一位作曲家?战后他完成的第一件大事是重新组建了马乔·费奥伦蒂诺管弦乐团,同时他也展现了其他一些方面的才能,比如他写了一本书,名叫《意大利制造》。那段时期正值“马歇尔计划”在欧洲大行其道,但意大利人对美国人给予的“施舍”似乎没有预想中的那么欢迎,这使美国人十分恼火,对意大利人颇有微词。马凯维奇的这本《意大利制造》写得十分有趣,对意大利人的性格作了相当深入的剖析。他正是通过了对意大利精神的阐释使美国人的不满情绪得到了缓解。马凯维奇在1950年代到1960年代的活动是世人皆知的,他同时也教授指挥课程,一份因特网上的研究报告显示有大量指挥家,其中有一些是相当有名的,曾“师从过马凯维奇”。虽然马凯维奇并非指挥贝多芬的权威,但在晚年他开始对贝多芬的交响曲感兴趣,并录制了一套带分析注解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因此实际上已经有了“两个”伊戈尔·马凯维奇,一个是作曲家,一个是指挥家,但最近显示可能还有“第三个”伊戈尔·马凯维奇。   1999年。一名“企图悔改”的恐怖分子以“揭秘”的形式宣称,伊戈尔·马凯维奇正是恐怖活动背后的这些“老前辈”之一,即使他挤不进这一行列,那也属于恐怖集团中的核心成员!而且这名恐怖分子还披露说绑架刺杀莫罗时“赤军旅”的指挥部正是设在位于佛罗伦萨的马凯维奇的家里!这事被报界沸沸扬扬炒了一阵,连意大利国会中专门调查恐怖活动的委员会也煞有其事地要求警方和司法机构加以调查和核实。然后,这一足以使马凯维奇身败名裂的传闻便在各大媒体销声匿迹了(但警方的调查未终止,因此这事儿什么时候可能还会冒出来)。   我提这些事只是想从心理学的角度剖视马凯维奇的一生。毕竟音乐是一门有关爱、仁慈、信仰和人性的艺术。一个人用一只手指挥音乐而同时用另一只投放炸弹,这可能吗?也许要看他指挥的是什么性质的音乐吧。让我再举个例子,指挥家贾南德里亚·加瓦泽尼的儿子曾与“赤军旅”组织有牵连,指挥家得知儿子干了这样的事后失望不已。现在如果有人说老加瓦泽尼当时就知道儿子的所作所为并鼓励他那样做(当然至今还没有这样的说法)时,我会毅然否定,一位能把威尔第和普契尼的歌剧指挥得如此具有人性的音乐家是决不会同时策划、甚至只是赞同爆炸和绑架行为的。但是对充满冷峻的野性的马凯维奇,我则没有那么肯定。
查看更多
Igor Markevitch
全部歌曲(376首)
 
歌曲
歌手
专辑
 
< 1 ··· 12 13 14 15 16 ···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