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出生于伏特金斯克市,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   1864年,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1867年,《第一交响曲》在莫斯科首次演出。1870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莫斯科初次演出。1876年,与梅克夫人开始通信。1877年,芭蕾舞剧《天鹅湖》首演。1879年,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首演。1880年,《意大利随想曲》首演。1888年,《第五交响曲》在圣彼得堡首演。1890年,创作歌剧《黑桃皇后》。1892年,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在圣彼得堡首演。1893年,创作《第六交响曲》;11月6日,逝世 。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其中交响乐创作处于重要位置。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罗斯音乐的发展成就,同时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把高度的专业技巧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戏剧性冲突和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   840年5月7日,出生于伏特金斯克市矿业工程师伊里亚·彼特洛维奇·柴可夫斯基之家。1845年11月至12月,开始向女教师芳妮学习弹钢琴 。   1849年,举家迁居阿拉里约斯克,其父担任阿拉里约斯克工厂的厂长。1850年7月,随母亲去圣彼得堡;9月,入法律学校学习 。   1854年6月13日,柴可夫斯基丧母;秋季,第一次设想创作歌剧,以诗人奥尔霍夫斯基所作独幕诙谐幻想歌剧脚本为据。1855年,开始随昆丁格学习钢琴。1859年5月13日,从法律学校毕业;6月3日,入司法部任职   1861年7月至9月,出国旅行,途经柏林、汉堡、安特卫普、布鲁塞尔、伦敦与巴黎,担任工程师皮萨列夫的秘书和译员;秋季,开始在俄罗斯音乐协会所设音乐班上随查列姆巴学习音乐理论 。   1862年9月,进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向查姆列巴学习和声与对位,并向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配器和作曲;10月,结识拉罗什 。   1864年7月至8月,根据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作《大雷雨》创作序曲。1865年10月30日,所作《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演出;12月29日,音乐学院结业式上演出柴可夫斯基的清唱剧《欢乐颂》;12月31日,自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获银质奖章 。   莫斯科时光   尼古拉·鲁宾斯坦(左)与安东·鲁宾斯坦(右)   尼古拉·鲁宾斯坦(左)与安东·鲁宾斯坦(右)   1866年1月5日,赴莫斯科,在俄罗斯音乐协会莫斯科分会所设音乐班上任教,与尼古拉·鲁宾斯坦缔交;3月4日,《F大调序曲》(修订版)在莫斯科演出,并由尼古拉·鲁宾斯坦担任指挥;9月1日,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建校庆典上演奏《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钢琴缩编谱;11月,结识奥勃耶夫斯基、卡什金和尤根逊;12月10日,《第一交响曲》中的诙谐曲在莫斯科演出,指挥为尼古拉·鲁宾斯坦。   1867年3月,开始创作歌剧《司令官》 该剧在1860年首演被其销毁手稿 ;12月,结交斯塔索夫。1868年1月,结识作曲家巴拉基列夫;2月3日,《第一交响曲》在莫斯科首次演出;2月19日,在赈灾音乐会上担任指挥;3月10日,在《现代纪事报》上发表第一篇音乐评论文章《关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塞尔维亚幻想曲〉》;3月至5月,在圣彼得堡会晤“强力集团”成员;10月,开始与法国女高音阿托特交往 。   33岁时的柴可夫斯基   33岁时的柴可夫斯基   1869年1月30日,歌剧《司令官》在莫斯科首演;2月15日,交响诗《命运》在莫斯科初次演出。1870年3月4日,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莫斯科初次演出;6月,赴曼海姆参加贝多芬诞辰100周年音乐节 。   1871年,柴可夫斯基作品音乐会在莫斯科举行,曲目中有《第一弦乐四重奏》等;11月,开始担任《现代纪事报》的音乐评论员 。   1873年1月,《第二交响曲》在莫斯科初演;4月24日,歌剧《禁卫军》在圣彼得堡首次演出 。1874年,在三个月内完成《铁匠瓦库拉》并完成《第二弦乐四重奏》 。1875年10月,《第一钢琴协奏曲》在波士顿首演;11月19日,《第三交响曲》在圣彼得堡首次演出 。   1876年1月1日,《第一弦乐四重奏》在波士顿演出;2月8日,在巴黎欣赏歌剧《卡门》,印象颇深;2月,脱离《现代纪事报》;3月11日,《第一钢琴协奏曲》在伦敦演出;8月,赴拜罗伊特参加理查德·瓦格纳音乐会,并与瓦格纳结交;11月24日,歌剧《铁匠瓦库拉》在圣彼得堡初演;11月30日,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维也纳上演;12月,在莫斯科结识列夫·托尔斯泰,与梅克夫人开始通信 。   生活余波   1877年2月20日,芭蕾舞剧《天鹅湖》在莫斯科首演;2月25日,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在莫斯科初演;7月6日,与安东尼娜·米柳科娃结婚;11月至12月,与妻不和,出国;11月18日,《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在莫斯科初演;同年,开始接受梅克夫人的经济资助 。1878年,完成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和第四交响曲;同年,辞去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学工作 。   1879年1月27日,《第三交响曲》在纽约演出;2月25日,交响幻想曲《暴风雨》在巴黎演出;3月17日,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在莫斯科首次演出;10月21日,钢琴《大奏鸣曲》在莫斯科首演;12月8日,《第一组曲》在莫斯科首演 。   1880年1月13日,《第四交响曲》在巴黎演出;3月25日,柴可夫斯基作品音乐会在圣彼得堡举行;12月6日,《意大利随想曲》在莫斯科初演 。   1882年,《弦乐小夜曲》在莫斯科初演;5月18日,《第二钢琴协奏曲》在莫斯科初演;7月16日,歌剧《奥尔良少女》在布拉格演出;10月18日,《钢琴三重奏》初次演出 。   1883年10月22日,《1812序曲》在莫斯科演出。1884年2月3日,歌剧《马捷帕》在莫斯科出演;2月4日,《第二组曲》在莫斯科初演 。   重归生活   柴可夫斯基像,大约1888年   柴可夫斯基像,大约1888年   1885年1月12日,《第三组曲》在圣彼得堡初演;2月10日,当选为俄罗斯音乐协会莫斯科分会负责人;2月14日,迁居麦达诺沃村(克林近郊) ,这是他在乡间的第一所住宅 ;2月22日,《音乐会幻想曲》在莫斯科初演 。   1886年1月20日,在柴可夫斯基的建议和资助下,麦达诺沃村成立了一所学校;4月18日,柴可夫斯基作品音乐会在第比利斯举行 [。   1887年2月,柴可夫斯基作品音乐会在巴黎举行;10月2日,歌剧《女巫》在圣彼得堡初演;11月14日,《第四组曲》(《莫扎特风格曲》)在莫斯科初演 。   1888年3月,在欧洲各地(莱比锡、汉堡、柏林、布拉格、巴黎、伦敦)巡回演出,柴可夫斯基亲自指挥演出自己的作品,并结交格里格、理查·施特劳斯、马勒、德沃夏克、古诺等作曲家;4月,从麦达诺沃迁居伏洛夫斯克;11月5日,《第五交响曲》在圣彼得堡首演;11月10日,《哈姆雷特》序曲在圣彼得堡首演;11月24日,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在布拉格上演;12月11日至12日,柴可夫斯基作品音乐会在莫斯科举行 。   最后岁月   1893年的柴可夫斯基   1893年的柴可夫斯基   1889年3月,第二次国外巡回演出(科隆、法兰克福、德累斯顿、柏林、日内瓦、汉堡、伦敦),并在汉堡期间结识作曲家勃拉姆斯;4月25日,柴可夫斯基作品音乐会在巴黎举行;10月14日,拜访作家契诃夫;10月28日,在莫斯科指挥音乐会演出,曲目中有莫扎特、塔涅耶夫、格林卡和他本人的作品 。   1890年1月3日,芭蕾舞剧《睡美人》在圣彼得堡初演;1月19日,开始创作歌剧《黑桃皇后》,总谱于6月8日完成;11月,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举行柴可夫斯基从事音乐活动25周年庆祝会;12月5日,歌剧《黑桃皇后》在圣彼得堡首次演出;12月,与梅克夫人通信断绝 。   1891年3月24日,柴可夫斯基作品音乐会在巴黎举行;4月至5月,赴美演出,途径纽约、巴尔的摩与费城 。   1892年1月2日,柴可夫斯基作品音乐会在华沙举行;1月7日,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在汉堡上演;3月7日,在圣彼得堡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会指挥本人的作品演出;4月,迁居克林;9月30日,当选巴黎艺术研究院院士;12月6日,歌剧《约兰达》和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在圣彼得堡首演 。   1893年1月16日,柴可夫斯基作品音乐会在奥德萨举行;2月4日,开始创作《第六交响曲》,并于3月24日完成;3月14日,柴可夫斯基作品音乐会在哈尔科夫举行;5月20日,赴英国接受剑桥大学荣誉博士衔;10月28日,《第六交响曲》在圣彼得堡首演;11月2日,患重病;11月6日凌晨,逝世;11月9日,安葬于亚历山大-聂夫斯基寺院墓地   19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创作的许多优秀作品使他获得了声誉。代表作有:第一交响曲《冬日的梦幻》(1866),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1869年初稿,以后两次修订),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朗切斯卡》( 1876),《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大提琴与乐队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1876),舞剧《天鹅湖》(1876),《第一弦乐四重 奏》( 1871),钢琴小品幽集《四季》( 1876)等。除创作外,他还担任了繁重的教学 、评论、演出工 作,编写了《实用和声学指南》教科书 。   创作中期   自1876年起与俄国富孀梅克夫人建立了通信友谊,此后接受其年金党盟长达14年。1877年辞去教学工作,从此时至80年代后期,主要居住乡间或国外,全力从事创再Z和演出。这时期的作品在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结合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代表作有:《第四交响曲》(1877),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1878),《小提琴协奏曲》(1878),《意大利随想曲》(1880),庄严序曲《1812》(1880),钢琴三重奏《悼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1882),歌剧《奥尔良少女》(1881)、 《马捷帕》(1884)和《女巫》(1887)等 。   创作晚期   19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属于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晚期,其创作进入高峰阶段,许多代表作都产生在这个时期。代表作有:《第五交响曲》( 1888)、《第六“悲怆”交响曲》(1893),歌剧《黑桃皇后》(1890)、《约兰塔》(1891),舞剧《睡美人》(1887)等 。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有两个鲜明特征:一个是深刻的抒情性,另一个是强烈的戏剧性。抒情性特征突出地体现于旋律。柴可夫斯基每一部作品的主题旋律都十分鲜明,线条委婉悠长,运动起伏跌宕,音调亲切自然,感情色彩浓郁,可以说是高度艺术化的结晶,是发自内心的倾诉和表白,所以能激起听众心灵的共鸣 。   戏剧性是柴可夫斯基音乐令人震惊的艺术力量所在。作曲家把自己对时代、社会和人们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冲突的深刻体验,通过艺术的提炼和加工,形象化地概括为善与恶、爱与恨、生与死、欢乐与痛苦、理想与现实、幸福与恶运、光明与黑暗的对立冲突。他常常用一个冷酷无情的音乐主题来代表人生道路上的障碍或敌对势力。这个音乐主题往往贯穿在音乐作品的始末,象征人们在追求光明幸福的历程中,每前进一步,都必然同这个恶势力发生冲突,必须同它进行搏斗,主人公要经受痛苦和折磨,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牺牲生命。就这样,对幸福光明生活的渴望同窒息人生的黑暗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冲突,构成了柴可夫斯基代表性音乐作品(例如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和歌剧《黑桃皇后》等)的悲剧性内容。这种来自生活的艺术概括,充分显示了柴可夫斯基现实主义音乐的艺术力量 。   交响乐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其中交响乐创作处于首屈一指的地位。他的交响乐作品包括7部交响曲、4部管弦乐组曲、3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一 部大提琴与乐队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若干单乐章交响乐作品,如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朗切斯卡》、庄严序曲《1812》等。交响乐作品的写作贯穿了他的一生 。   在交响套曲方面,早期写作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交响曲属于风俗抒情性质的作品,它们承袭了格林卡的传统,风格近似“强力集团”的创作,渗透了俄罗斯民间音乐音调,表现了俄罗斯的自然景色和民族风情。其中第一交响曲《冬日的梦幻》较为突出,它以标题音乐的方式和鲜明的民族旋律,表现了俄罗斯独特的冬季景象和风俗生活。中朔和晚期创作的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和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属于抒发个人感情体验、充满戏剧冲突性质的作品,揭示了黑暗社会的现实与美好理想的矛盾冲突,反映了人生的苦难和对幸福生活的热切追求,音乐语言突破了单纯采用俄罗斯农村民歌的模式,广泛吸取了城市歌舞音乐素材和借鉴西欧专业音乐成果,以具有浓郁情感和独特个性的抒情戏剧性音乐倾吐了作曲家内心的隐秘。然而这几部交响曲的 “结论”各不相同:《第四交响曲》的末乐章用俄罗斯民歌《田野里有棵小白桦树》的旋律写成一 首充满民间节庆气氛的变奏曲,表明在民众的欢乐中能够消除个人的苦闷和孤独:《第五交响曲》的结尾是一首庄严辉煌的进行曲,表现了经过与“厄运” 针锋相对的搏击,主人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第六“悲怆”交响曲》末乐章和《曼弗雷德》交响曲的结尾则是悲剧性的,表明主人公满怀希望、竭尽全力、奋斗一生,换来的回报却是理想的彻底破灭,不得不带着无限惋惜的心情告别人世,寻求最终的归属   歌剧创作对柴可夫斯基来说,其意义及重要性和交响乐创作难分上下。他一生写了10部歌剧,它们是:《司令官》(1868)、《水妖》(1869)、《禁卫兵》(1872)、《铁匠瓦库拉》(1874)、《叶甫银尼·奥涅金》(1878)、《奥尔良少女》(1879 )、《马捷帕》(1883)、《女巫》(1887)、《黑桃皇后》(1890)和《约兰达》(1891)。其中影响范围最广、艺术价值最高的是用普希金两部同名原作改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   在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柴可夫斯基成功地实现了创作普通人生活戏剧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追求。这是一部朴实无华、生活真实、充满诗情画意的歌剧,其重心在于刻画不同人物的个性和抒发他们的内心情感,因此作曲家称这部歌剧为“抒情场景”。例如第一幕第三景奥涅金的咏叹调, 既表现了他对培齐亚那的冷淡和无动于衷,又显露了城市贵族青年的傲慢清高,把他那外表彬彬有礼、内心冷若冰霜的性格鲜明地展现于听众面前;第二幕第二景连斯基的咏叹调,以抒情男高音的忧伤旋律,真切地表露了这位青年诗人决斗前夕思绪万千的心情:死亡的预感、甜蜜爱情的回忆、对人生的眷恋和惋惜 。   歌剧《黑桃皇后》是柴可夫斯基创作成就的集中体现。作曲家以符合普希金文学原著格调的音乐语言,真实地再现时代社会的风貌,深刻地揭示角色的内心世界 。   柴可夫斯基的舞剧音乐创作不仅在俄国音乐史上具有开创性,而且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三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早就成为雅俗共赏的古典芭蕾舞剧的代表作,经久不衰地活跃在舞台上。他在舞剧音乐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使舞剧音乐戏剧化和交响化,使其具有独立性,成为舞剧的灵魂,不仅能与舞蹈表演融为一体,而且可以离开舞蹈作为独立的管弦乐作品来欣赏   柴可夫斯基具备一种巨大的创造旋律的力量,这种力量构成了他的交响曲、歌剧和芭蕾舞曲的重心。至于说他的旋律质量有时还不够均衡,我却觉得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他是旋律的创造者,而这正是一种罕见而宝贵的才能。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并不是每个人听起来都很俄罗斯,但从根本上说,它却常常比长期以来标榜莫斯科式诗情画意的音乐更具俄罗斯特色 。(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评)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和哲学,在我的意识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特别赞赏柴可夫斯基对作品所持的自我批判态度,以及在创作中所追求的明确而高尚的目的 。(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评)   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   创始于1958年,地点是莫斯科。每四年举行一次,时间在6、7月间。曲目以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为主,奖项共分八等。首届只钢琴与小提琴两项,以后增设大提琴和声乐。中国钢琴演奏者刘诗昆曾在首届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二名;中国小提琴演奏者薛伟在第八届小提琴比赛中获得第二名 。   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   创始于1990年,由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中的明星协会主办。旨在及早发掘和培育世界各国有天赋的音乐人才。比赛项目包括: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演奏。首届于1991年6月在莫斯科举办。1995年,中国钢琴演奏者郎朗在日本仙台举办的第二届比赛中获得钢琴组冠军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出生于伏特金斯克市,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   1864年,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1867年,《第一交响曲》在莫斯科首次演出。1870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莫斯科初次演出。1876年,与梅克夫人开始通信。1877年,芭蕾舞剧《天鹅湖》首演。1879年,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首演。1880年,《意大利随想曲》首演。1888年,《第五交响曲》在圣彼得堡首演。1890年,创作歌剧《黑桃皇后》。1892年,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在圣彼得堡首演。1893年,创作《第六交响曲》;11月6日,逝世 。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其中交响乐创作处于重要位置。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罗斯音乐的发展成就,同时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把高度的专业技巧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戏剧性冲突和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   840年5月7日,出生于伏特金斯克市矿业工程师伊里亚·彼特洛维奇·柴可夫斯基之家。1845年11月至12月,开始向女教师芳妮学习弹钢琴 。   1849年,举家迁居阿拉里约斯克,其父担任阿拉里约斯克工厂的厂长。1850年7月,随母亲去圣彼得堡;9月,入法律学校学习 。   1854年6月13日,柴可夫斯基丧母;秋季,第一次设想创作歌剧,以诗人奥尔霍夫斯基所作独幕诙谐幻想歌剧脚本为据。1855年,开始随昆丁格学习钢琴。1859年5月13日,从法律学校毕业;6月3日,入司法部任职   1861年7月至9月,出国旅行,途经柏林、汉堡、安特卫普、布鲁塞尔、伦敦与巴黎,担任工程师皮萨列夫的秘书和译员;秋季,开始在俄罗斯音乐协会所设音乐班上随查列姆巴学习音乐理论 。   1862年9月,进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向查姆列巴学习和声与对位,并向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配器和作曲;10月,结识拉罗什 。   1864年7月至8月,根据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作《大雷雨》创作序曲。1865年10月30日,所作《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演出;12月29日,音乐学院结业式上演出柴可夫斯基的清唱剧《欢乐颂》;12月31日,自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获银质奖章 。   莫斯科时光   尼古拉·鲁宾斯坦(左)与安东·鲁宾斯坦(右)   尼古拉·鲁宾斯坦(左)与安东·鲁宾斯坦(右)   1866年1月5日,赴莫斯科,在俄罗斯音乐协会莫斯科分会所设音乐班上任教,与尼古拉·鲁宾斯坦缔交;3月4日,《F大调序曲》(修订版)在莫斯科演出,并由尼古拉·鲁宾斯坦担任指挥;9月1日,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建校庆典上演奏《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钢琴缩编谱;11月,结识奥勃耶夫斯基、卡什金和尤根逊;12月10日,《第一交响曲》中的诙谐曲在莫斯科演出,指挥为尼古拉·鲁宾斯坦。   1867年3月,开始创作歌剧《司令官》 该剧在1860年首演被其销毁手稿 ;12月,结交斯塔索夫。1868年1月,结识作曲家巴拉基列夫;2月3日,《第一交响曲》在莫斯科首次演出;2月19日,在赈灾音乐会上担任指挥;3月10日,在《现代纪事报》上发表第一篇音乐评论文章《关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塞尔维亚幻想曲〉》;3月至5月,在圣彼得堡会晤“强力集团”成员;10月,开始与法国女高音阿托特交往 。   33岁时的柴可夫斯基   33岁时的柴可夫斯基   1869年1月30日,歌剧《司令官》在莫斯科首演;2月15日,交响诗《命运》在莫斯科初次演出。1870年3月4日,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莫斯科初次演出;6月,赴曼海姆参加贝多芬诞辰100周年音乐节 。   1871年,柴可夫斯基作品音乐会在莫斯科举行,曲目中有《第一弦乐四重奏》等;11月,开始担任《现代纪事报》的音乐评论员 。   1873年1月,《第二交响曲》在莫斯科初演;4月24日,歌剧《禁卫军》在圣彼得堡首次演出 。1874年,在三个月内完成《铁匠瓦库拉》并完成《第二弦乐四重奏》 。1875年10月,《第一钢琴协奏曲》在波士顿首演;11月19日,《第三交响曲》在圣彼得堡首次演出 。   1876年1月1日,《第一弦乐四重奏》在波士顿演出;2月8日,在巴黎欣赏歌剧《卡门》,印象颇深;2月,脱离《现代纪事报》;3月11日,《第一钢琴协奏曲》在伦敦演出;8月,赴拜罗伊特参加理查德·瓦格纳音乐会,并与瓦格纳结交;11月24日,歌剧《铁匠瓦库拉》在圣彼得堡初演;11月30日,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维也纳上演;12月,在莫斯科结识列夫·托尔斯泰,与梅克夫人开始通信 。   生活余波   1877年2月20日,芭蕾舞剧《天鹅湖》在莫斯科首演;2月25日,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在莫斯科初演;7月6日,与安东尼娜·米柳科娃结婚;11月至12月,与妻不和,出国;11月18日,《洛可可主题变奏曲》在莫斯科初演;同年,开始接受梅克夫人的经济资助 。1878年,完成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和第四交响曲;同年,辞去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学工作 。   1879年1月27日,《第三交响曲》在纽约演出;2月25日,交响幻想曲《暴风雨》在巴黎演出;3月17日,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在莫斯科首次演出;10月21日,钢琴《大奏鸣曲》在莫斯科首演;12月8日,《第一组曲》在莫斯科首演 。   1880年1月13日,《第四交响曲》在巴黎演出;3月25日,柴可夫斯基作品音乐会在圣彼得堡举行;12月6日,《意大利随想曲》在莫斯科初演 。   1882年,《弦乐小夜曲》在莫斯科初演;5月18日,《第二钢琴协奏曲》在莫斯科初演;7月16日,歌剧《奥尔良少女》在布拉格演出;10月18日,《钢琴三重奏》初次演出 。   1883年10月22日,《1812序曲》在莫斯科演出。1884年2月3日,歌剧《马捷帕》在莫斯科出演;2月4日,《第二组曲》在莫斯科初演 。   重归生活   柴可夫斯基像,大约1888年   柴可夫斯基像,大约1888年   1885年1月12日,《第三组曲》在圣彼得堡初演;2月10日,当选为俄罗斯音乐协会莫斯科分会负责人;2月14日,迁居麦达诺沃村(克林近郊) ,这是他在乡间的第一所住宅 ;2月22日,《音乐会幻想曲》在莫斯科初演 。   1886年1月20日,在柴可夫斯基的建议和资助下,麦达诺沃村成立了一所学校;4月18日,柴可夫斯基作品音乐会在第比利斯举行 [。   1887年2月,柴可夫斯基作品音乐会在巴黎举行;10月2日,歌剧《女巫》在圣彼得堡初演;11月14日,《第四组曲》(《莫扎特风格曲》)在莫斯科初演 。   1888年3月,在欧洲各地(莱比锡、汉堡、柏林、布拉格、巴黎、伦敦)巡回演出,柴可夫斯基亲自指挥演出自己的作品,并结交格里格、理查·施特劳斯、马勒、德沃夏克、古诺等作曲家;4月,从麦达诺沃迁居伏洛夫斯克;11月5日,《第五交响曲》在圣彼得堡首演;11月10日,《哈姆雷特》序曲在圣彼得堡首演;11月24日,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在布拉格上演;12月11日至12日,柴可夫斯基作品音乐会在莫斯科举行 。   最后岁月   1893年的柴可夫斯基   1893年的柴可夫斯基   1889年3月,第二次国外巡回演出(科隆、法兰克福、德累斯顿、柏林、日内瓦、汉堡、伦敦),并在汉堡期间结识作曲家勃拉姆斯;4月25日,柴可夫斯基作品音乐会在巴黎举行;10月14日,拜访作家契诃夫;10月28日,在莫斯科指挥音乐会演出,曲目中有莫扎特、塔涅耶夫、格林卡和他本人的作品 。   1890年1月3日,芭蕾舞剧《睡美人》在圣彼得堡初演;1月19日,开始创作歌剧《黑桃皇后》,总谱于6月8日完成;11月,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举行柴可夫斯基从事音乐活动25周年庆祝会;12月5日,歌剧《黑桃皇后》在圣彼得堡首次演出;12月,与梅克夫人通信断绝 。   1891年3月24日,柴可夫斯基作品音乐会在巴黎举行;4月至5月,赴美演出,途径纽约、巴尔的摩与费城 。   1892年1月2日,柴可夫斯基作品音乐会在华沙举行;1月7日,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在汉堡上演;3月7日,在圣彼得堡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会指挥本人的作品演出;4月,迁居克林;9月30日,当选巴黎艺术研究院院士;12月6日,歌剧《约兰达》和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在圣彼得堡首演 。   1893年1月16日,柴可夫斯基作品音乐会在奥德萨举行;2月4日,开始创作《第六交响曲》,并于3月24日完成;3月14日,柴可夫斯基作品音乐会在哈尔科夫举行;5月20日,赴英国接受剑桥大学荣誉博士衔;10月28日,《第六交响曲》在圣彼得堡首演;11月2日,患重病;11月6日凌晨,逝世;11月9日,安葬于亚历山大-聂夫斯基寺院墓地   19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创作的许多优秀作品使他获得了声誉。代表作有:第一交响曲《冬日的梦幻》(1866),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1869年初稿,以后两次修订),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朗切斯卡》( 1876),《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大提琴与乐队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1876),舞剧《天鹅湖》(1876),《第一弦乐四重 奏》( 1871),钢琴小品幽集《四季》( 1876)等。除创作外,他还担任了繁重的教学 、评论、演出工 作,编写了《实用和声学指南》教科书 。   创作中期   自1876年起与俄国富孀梅克夫人建立了通信友谊,此后接受其年金党盟长达14年。1877年辞去教学工作,从此时至80年代后期,主要居住乡间或国外,全力从事创再Z和演出。这时期的作品在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结合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代表作有:《第四交响曲》(1877),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1878),《小提琴协奏曲》(1878),《意大利随想曲》(1880),庄严序曲《1812》(1880),钢琴三重奏《悼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1882),歌剧《奥尔良少女》(1881)、 《马捷帕》(1884)和《女巫》(1887)等 。   创作晚期   19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属于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晚期,其创作进入高峰阶段,许多代表作都产生在这个时期。代表作有:《第五交响曲》( 1888)、《第六“悲怆”交响曲》(1893),歌剧《黑桃皇后》(1890)、《约兰塔》(1891),舞剧《睡美人》(1887)等 。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有两个鲜明特征:一个是深刻的抒情性,另一个是强烈的戏剧性。抒情性特征突出地体现于旋律。柴可夫斯基每一部作品的主题旋律都十分鲜明,线条委婉悠长,运动起伏跌宕,音调亲切自然,感情色彩浓郁,可以说是高度艺术化的结晶,是发自内心的倾诉和表白,所以能激起听众心灵的共鸣 。   戏剧性是柴可夫斯基音乐令人震惊的艺术力量所在。作曲家把自己对时代、社会和人们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冲突的深刻体验,通过艺术的提炼和加工,形象化地概括为善与恶、爱与恨、生与死、欢乐与痛苦、理想与现实、幸福与恶运、光明与黑暗的对立冲突。他常常用一个冷酷无情的音乐主题来代表人生道路上的障碍或敌对势力。这个音乐主题往往贯穿在音乐作品的始末,象征人们在追求光明幸福的历程中,每前进一步,都必然同这个恶势力发生冲突,必须同它进行搏斗,主人公要经受痛苦和折磨,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牺牲生命。就这样,对幸福光明生活的渴望同窒息人生的黑暗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冲突,构成了柴可夫斯基代表性音乐作品(例如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和歌剧《黑桃皇后》等)的悲剧性内容。这种来自生活的艺术概括,充分显示了柴可夫斯基现实主义音乐的艺术力量 。   交响乐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其中交响乐创作处于首屈一指的地位。他的交响乐作品包括7部交响曲、4部管弦乐组曲、3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一 部大提琴与乐队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若干单乐章交响乐作品,如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朗切斯卡》、庄严序曲《1812》等。交响乐作品的写作贯穿了他的一生 。   在交响套曲方面,早期写作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交响曲属于风俗抒情性质的作品,它们承袭了格林卡的传统,风格近似“强力集团”的创作,渗透了俄罗斯民间音乐音调,表现了俄罗斯的自然景色和民族风情。其中第一交响曲《冬日的梦幻》较为突出,它以标题音乐的方式和鲜明的民族旋律,表现了俄罗斯独特的冬季景象和风俗生活。中朔和晚期创作的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和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属于抒发个人感情体验、充满戏剧冲突性质的作品,揭示了黑暗社会的现实与美好理想的矛盾冲突,反映了人生的苦难和对幸福生活的热切追求,音乐语言突破了单纯采用俄罗斯农村民歌的模式,广泛吸取了城市歌舞音乐素材和借鉴西欧专业音乐成果,以具有浓郁情感和独特个性的抒情戏剧性音乐倾吐了作曲家内心的隐秘。然而这几部交响曲的 “结论”各不相同:《第四交响曲》的末乐章用俄罗斯民歌《田野里有棵小白桦树》的旋律写成一 首充满民间节庆气氛的变奏曲,表明在民众的欢乐中能够消除个人的苦闷和孤独:《第五交响曲》的结尾是一首庄严辉煌的进行曲,表现了经过与“厄运” 针锋相对的搏击,主人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第六“悲怆”交响曲》末乐章和《曼弗雷德》交响曲的结尾则是悲剧性的,表明主人公满怀希望、竭尽全力、奋斗一生,换来的回报却是理想的彻底破灭,不得不带着无限惋惜的心情告别人世,寻求最终的归属   歌剧创作对柴可夫斯基来说,其意义及重要性和交响乐创作难分上下。他一生写了10部歌剧,它们是:《司令官》(1868)、《水妖》(1869)、《禁卫兵》(1872)、《铁匠瓦库拉》(1874)、《叶甫银尼·奥涅金》(1878)、《奥尔良少女》(1879 )、《马捷帕》(1883)、《女巫》(1887)、《黑桃皇后》(1890)和《约兰达》(1891)。其中影响范围最广、艺术价值最高的是用普希金两部同名原作改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   在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柴可夫斯基成功地实现了创作普通人生活戏剧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追求。这是一部朴实无华、生活真实、充满诗情画意的歌剧,其重心在于刻画不同人物的个性和抒发他们的内心情感,因此作曲家称这部歌剧为“抒情场景”。例如第一幕第三景奥涅金的咏叹调, 既表现了他对培齐亚那的冷淡和无动于衷,又显露了城市贵族青年的傲慢清高,把他那外表彬彬有礼、内心冷若冰霜的性格鲜明地展现于听众面前;第二幕第二景连斯基的咏叹调,以抒情男高音的忧伤旋律,真切地表露了这位青年诗人决斗前夕思绪万千的心情:死亡的预感、甜蜜爱情的回忆、对人生的眷恋和惋惜 。   歌剧《黑桃皇后》是柴可夫斯基创作成就的集中体现。作曲家以符合普希金文学原著格调的音乐语言,真实地再现时代社会的风貌,深刻地揭示角色的内心世界 。   柴可夫斯基的舞剧音乐创作不仅在俄国音乐史上具有开创性,而且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三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早就成为雅俗共赏的古典芭蕾舞剧的代表作,经久不衰地活跃在舞台上。他在舞剧音乐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使舞剧音乐戏剧化和交响化,使其具有独立性,成为舞剧的灵魂,不仅能与舞蹈表演融为一体,而且可以离开舞蹈作为独立的管弦乐作品来欣赏   柴可夫斯基具备一种巨大的创造旋律的力量,这种力量构成了他的交响曲、歌剧和芭蕾舞曲的重心。至于说他的旋律质量有时还不够均衡,我却觉得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他是旋律的创造者,而这正是一种罕见而宝贵的才能。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并不是每个人听起来都很俄罗斯,但从根本上说,它却常常比长期以来标榜莫斯科式诗情画意的音乐更具俄罗斯特色 。(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评)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和哲学,在我的意识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特别赞赏柴可夫斯基对作品所持的自我批判态度,以及在创作中所追求的明确而高尚的目的 。(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评)   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   创始于1958年,地点是莫斯科。每四年举行一次,时间在6、7月间。曲目以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为主,奖项共分八等。首届只钢琴与小提琴两项,以后增设大提琴和声乐。中国钢琴演奏者刘诗昆曾在首届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二名;中国小提琴演奏者薛伟在第八届小提琴比赛中获得第二名 。   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   创始于1990年,由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中的明星协会主办。旨在及早发掘和培育世界各国有天赋的音乐人才。比赛项目包括: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演奏。首届于1991年6月在莫斯科举办。1995年,中国钢琴演奏者郎朗在日本仙台举办的第二届比赛中获得钢琴组冠军
查看更多 举报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热门单曲 全部63首
热门专辑 全部20张
热门MV 全部2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