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timate Strauss Family: The Essential Masterpieces

发行时间:2008-07-07
发行公司:索尼音乐
简介:  极致:施特劳斯家族选集   by James Leonard       If one disc of waltzes, marches, and polkas by the Strauss family is too little and all their waltzes, marches, and polkas are too much, this five-disc Decca set should be just enough. Featuring former concertmaster turned waltz master Willi Boskovsky on the podium and the Wiener Philharmoniker in the pit, these performances are elegantly conducted, stylishly played, and idiomatically performed. Boskovsky knows exactly how to phrase a theme, accent a rhythm, and bend a tempo to keep the music eminently danceable. The Viennese players respond to him and the music with an effortless enthusiasm and appealing affection that make their performances nearly impossible to resist. The program includes 73 separate works from the justly famous Blue Danube and Emperor Waltzes to the nearly unknown Letter to the Editor to the "Seid umschlungen, Millionen!" (a take-off on the closing chorale of Beethoven's Ninth Symphony). Recorded in rich, warm stereo sound in the '60s and '70s, this set is the way to go for middle-of-the-road Strauss fans.       ------------------------------------------------------------------------------       关于DECCA的《Ultimate》极致系列:       DECCA 公司出版的《Ultimate》极致系列包括多套5CD一组的主题选集,着重地介绍了各个时代的大师们最有影响力、最广为流传的古典音乐作品,其中包括贝多芬、巴赫、肖邦、柴可夫斯基、莫扎特、舒伯特等的必听之作。此外,该系列还以不同体裁作为类别划分,加入了古典小提琴、大提琴、钢琴、钢琴协奏曲、休闲古典、巴洛克、歌剧等主题选集。虽然这个系列中某些选曲的录音年份有些久远,但演绎者中不乏宗师级的人物,故欣赏价值也是颇高的。全系列由环球公司下属的德国 EDC压片生产,品质优良,而封面设计则简约而不失典雅。该系列比较适合初涉古典音乐的朋友欣赏、收藏,通过这套入门级的CD能对古典音乐有一个基本的、初步的认知和了解。而已是古典音乐爱好者的乐友,或许也能从中找到一些自己可能还没有听过的演绎版本。       施特劳斯家族简介:       施特劳斯家族是十九世纪奥地利维也纳有名的音乐世家。但我们现在一般提到作曲家施特劳斯父子,是指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和他的三个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约瑟夫·施特劳斯(1827~1870)和爱德华·施特劳斯(1835~1916)。       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维也纳。老约翰·施特劳斯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学小提琴,后来从师维也纳歌剧院提琴手伊格拉茨·冯·惠利。1817年以后,他在米夏爱尔·潘配领导的流行舞蹈乐队里拉中提琴。1819年,他又到约瑟夫·兰纳的维也纳圆舞曲乐队里拉琴,有时担任指挥。1825年,他和玛丽亚·安娜·施特赖姆结了婚,生了三个儿子,这时,他离开了兰纳,自己组了一个乐队,并为这些乐队写了不少乐曲。1849年9月25日,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逝世,享年四十五岁。       老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写过一百五十多首圆舞曲,几十首波尔卡和进行曲。但他的最大功绩,是他和作曲家约瑟夫·兰纳一起,共同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在他们之前,圆舞曲比较慢,一小节里的三拍时值是一样的;而维也纳圆舞曲,第二拍和第三拍经常拖长一点,速度一般用的是小快板。从结构上讲,维也纳圆舞曲比一般圆舞曲复杂一些,它由序奏、三至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而每首小圆舞曲又有两个旋律,它们还带反复,形成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乐曲表达内容也比较深刻,因此,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之为“圆舞曲之父”。       老约翰·施特劳斯虽然写上了上百首圆舞曲,数十首波尔卡舞曲和进行曲,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影响最大、流行最广莫过于《拉德斯基进行曲》了。这支曲子是老约翰·施特劳斯于1848年写成的,编为作品228号。       小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长子,与父亲同名,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1844年小约翰组成了自己的乐队,演奏本人和父亲的作品。1855—1865年应邀在圣彼得堡指挥夏季音乐会达十年。1863—1870年任皇室宫廷舞会指挥。后又从事轻歌剧的创作。       其创作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艺术家的生活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和《安娜波尔卡》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的主要曲目。他还作有《雷鸣电闪波尔卡》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约瑟夫·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次子,常被亲朋昵称为佩皮(Pepi)。奥地利的轻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   约瑟夫·施特劳斯写过不少圆舞曲,不少至今天仍广受欢迎,还在经典音乐的保留曲目当中,而他的波尔卡和四对方舞曲也很受人欢迎。和他的兄弟相比,约瑟夫更喜欢较认真地谱写音乐,如在他的《动力圆舞曲》通过小调来表达沉思的情绪,这些不同都让人很容易自施特劳斯家族作品中分辨出约瑟夫的作品。最能表达约瑟夫个人风格的莫过于他所作的波尔卡马祖卡,如《蜻蜓波尔卡马祖卡》和《自由解放的妇女波尔卡马祖卡》等等。       爱德华·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幼子,家中昵称为艾迪(Edi)。奥地利的轻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他和两位哥哥小约翰·施特劳斯和约瑟夫·施特劳斯共同努力,成就了维也纳的施特劳斯音乐王朝。而他整个家族支配了19世纪维也纳的轻音乐时代,为历任奥地利皇帝和帝国的公卿贵族创作大量圆舞曲和波尔卡。       部分作品简介: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作于1866年。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的指挥赫尔贝克约请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他的合唱队写一首合唱曲。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1867年,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直到1868年二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这部乐曲同年在巴黎公演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国公演。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来竟成为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直至今日,这首乐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在每年元旦维也纳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       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奏出徐缓的震音,好象是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在这个背景上,圆号吹奏出这首乐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第一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第二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第三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第四圆舞曲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第五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接下去的部分,是全曲的高潮和结尾。乐曲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圆舞曲之后,很短。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较长,依次再现了第三圆舞曲、第四圆舞曲及第一圆舞曲的主题,最后结束在疾风骤雨式的狂欢气氛之中。       皇帝圆舞曲       作于1889年秋,同年十月在柏林王宫庭园舞厅由作者亲自指挥进行首次演出,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已年过花甲。这首圆舞曲由序奏、四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其中序奏部分采用了并非圆舞曲节奏的2/2拍子。整个乐曲给人以端庄严肃、富丽堂皇的感觉。       序奏部分为C大调,2/2拍子,三部曲式。开始,乐队以从容不迫的速度揭示出具有典礼进行曲特点的音乐,仿佛是在舞会正式开始之前,人们纷纷步入舞池时的情景。序奏的最后,出现了富于男性特点的大提琴独奏旋律,极为抒情、优美,正是后来的第一圆舞曲主题的变奏形式,使人联想到男士们邀舞的场面。       第一圆舞曲为C大调,二部曲式。前半部分以徐缓的速度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人们认为这是上了年纪的主宾起舞的场面,后半部分的音乐开始活跃起来,喻示着参加舞会的人们都开始翩翩起舞;第二圆舞曲为降A大调,二部曲式。流畅的旋律充分地体现出了施特劳斯圆舞曲所独具的特色;第三圆舞曲为C大调,二部曲式。第一段的音乐体现出富于变化的美;第二段音乐富于男性气质,气氛变得富丽堂皇,将乐曲推向了高潮;第四圆舞曲为F大调,三部曲式。活跃华丽的主题继续表现盛大的舞蹈场面。尾声部分依次对第一圆舞曲、第三圆舞曲和第一圆舞曲进行反复,最后乐曲在热烈的气氛之中结束。       春之声圆舞曲       作于1883年。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已年近六旬,但本曲依然充满活力,处处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据说小约翰·施特劳斯是在一个晚上就在钢琴上即兴创作出本曲的,因此本曲最早的版本是钢琴曲,后经剧作家填词而成为流行一时的声乐曲,直到现在,本曲的声乐版本仍然是许多花腔女高音十分喜爱的曲目。本曲的管弦乐版本也十分流行,百余年来一直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本曲是小约翰·施特劳斯不朽的名作。作为一首圆舞曲,本曲与作者其他的圆舞曲迥然不同:它并不是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体裁,其节奏自由、充满变化,旋律生动而连贯,具有较强的欣赏性,很少用于伴舞,原谱中也没有注明各个段落,另外本曲还带有回旋曲的特征。全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雅俗共赏、经久不衰。曲中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一派生机的景象,宛如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永远保留住了大自然的春色。       本曲没有序奏,而是在四小节充沛的引子之后,贯穿全曲的第一主题(降B大调)随之出现,复杂而具有装饰音色彩的旋律给听众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紧接着第二主题(F大调)进入,旋律趋于平和,但色彩依然生动;经过重复第一主题之后,优美的第三主题在竖琴的琶音伴奏之下缓缓进入,给人以春水荡漾般的舒畅感;第四主题运用大音程的跳动,显示出无穷无尽的活力;第五和第六主题略带一丝阴暗的色彩,仿佛是在描写春日里偶尔飘来的阴云;第七主题节奏自由,阴郁的气氛一扫而空,旋律又呈示出春天生机盎然的感觉;乐曲的结尾也较为简单,只是重复一遍第一主题之后,利用第一主题的旋律加以变奏,干净利落地结束全曲。       拨弦波尔卡       当这首由“施特劳斯兄弟”共同创作的独具特色的乐曲首演之时,曾引起不小的轰动。本曲仅由管弦乐队中的弦乐部分来演奏,而且所有的提琴都不像通常的演奏那样“用弓子拉奏”,而是放下弓子,一律采用手指拨奏,发出新奇而美妙的音响,整个弦乐部分依然显得和谐而有序。本曲由于采用提琴拨奏方式演奏,故音量较小。所以以现场聆听的效果为最佳,听CD光碟时,不妨适当放大音量,尽情从中感受提琴拨奏时发出的美妙音响。       乐曲的结构并不复杂,为三部曲式。主要主题的速度由慢至快,力度较弱,旋律流畅,仍然是典型的施特劳斯风格;乐曲的中部主题明显加大了力度,接着出现的半音下行力度减弱,十分优美。乐曲最后重复主要主题,在弦乐部分的整体拨弦齐奏中结束全曲。       来自维也纳的乡村燕子圆舞曲       作于1864年,管弦乐曲,同年9月6日在维也纳国民花园的露天音乐会上首次演出。这首乐曲取材于西尔贝·施泰因的长篇小说《奥地利的村燕》,小说描写的是阿尔卑斯山一对纯朴青年的爱情故事。这首作品是约瑟夫·施特劳斯的代表作之一。乐曲采用当时惯用的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由序奏、五首小圆舞曲与结尾组成。乐曲的序奏取材于阿尔卑斯山的民间曲调,生动描绘了阿尔卑斯山清新美丽的景色。作品的第一小圆舞曲最为著名,洋溢着纯朴的山野气息,具有浓厚的阿尔卑斯民间舞曲——连德勒舞曲的特色,长笛和双簧管交相辉映,出色地模仿着奥地利村燕的啼鸣声。乐曲始终让人感受到山野民间活泼而富于生活气息的魅力。       (资料来源:洪恩、百度百科)
  极致:施特劳斯家族选集   by James Leonard       If one disc of waltzes, marches, and polkas by the Strauss family is too little and all their waltzes, marches, and polkas are too much, this five-disc Decca set should be just enough. Featuring former concertmaster turned waltz master Willi Boskovsky on the podium and the Wiener Philharmoniker in the pit, these performances are elegantly conducted, stylishly played, and idiomatically performed. Boskovsky knows exactly how to phrase a theme, accent a rhythm, and bend a tempo to keep the music eminently danceable. The Viennese players respond to him and the music with an effortless enthusiasm and appealing affection that make their performances nearly impossible to resist. The program includes 73 separate works from the justly famous Blue Danube and Emperor Waltzes to the nearly unknown Letter to the Editor to the "Seid umschlungen, Millionen!" (a take-off on the closing chorale of Beethoven's Ninth Symphony). Recorded in rich, warm stereo sound in the '60s and '70s, this set is the way to go for middle-of-the-road Strauss fans.       ------------------------------------------------------------------------------       关于DECCA的《Ultimate》极致系列:       DECCA 公司出版的《Ultimate》极致系列包括多套5CD一组的主题选集,着重地介绍了各个时代的大师们最有影响力、最广为流传的古典音乐作品,其中包括贝多芬、巴赫、肖邦、柴可夫斯基、莫扎特、舒伯特等的必听之作。此外,该系列还以不同体裁作为类别划分,加入了古典小提琴、大提琴、钢琴、钢琴协奏曲、休闲古典、巴洛克、歌剧等主题选集。虽然这个系列中某些选曲的录音年份有些久远,但演绎者中不乏宗师级的人物,故欣赏价值也是颇高的。全系列由环球公司下属的德国 EDC压片生产,品质优良,而封面设计则简约而不失典雅。该系列比较适合初涉古典音乐的朋友欣赏、收藏,通过这套入门级的CD能对古典音乐有一个基本的、初步的认知和了解。而已是古典音乐爱好者的乐友,或许也能从中找到一些自己可能还没有听过的演绎版本。       施特劳斯家族简介:       施特劳斯家族是十九世纪奥地利维也纳有名的音乐世家。但我们现在一般提到作曲家施特劳斯父子,是指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和他的三个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约瑟夫·施特劳斯(1827~1870)和爱德华·施特劳斯(1835~1916)。       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维也纳。老约翰·施特劳斯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学小提琴,后来从师维也纳歌剧院提琴手伊格拉茨·冯·惠利。1817年以后,他在米夏爱尔·潘配领导的流行舞蹈乐队里拉中提琴。1819年,他又到约瑟夫·兰纳的维也纳圆舞曲乐队里拉琴,有时担任指挥。1825年,他和玛丽亚·安娜·施特赖姆结了婚,生了三个儿子,这时,他离开了兰纳,自己组了一个乐队,并为这些乐队写了不少乐曲。1849年9月25日,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逝世,享年四十五岁。       老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写过一百五十多首圆舞曲,几十首波尔卡和进行曲。但他的最大功绩,是他和作曲家约瑟夫·兰纳一起,共同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在他们之前,圆舞曲比较慢,一小节里的三拍时值是一样的;而维也纳圆舞曲,第二拍和第三拍经常拖长一点,速度一般用的是小快板。从结构上讲,维也纳圆舞曲比一般圆舞曲复杂一些,它由序奏、三至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而每首小圆舞曲又有两个旋律,它们还带反复,形成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乐曲表达内容也比较深刻,因此,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之为“圆舞曲之父”。       老约翰·施特劳斯虽然写上了上百首圆舞曲,数十首波尔卡舞曲和进行曲,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影响最大、流行最广莫过于《拉德斯基进行曲》了。这支曲子是老约翰·施特劳斯于1848年写成的,编为作品228号。       小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长子,与父亲同名,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1844年小约翰组成了自己的乐队,演奏本人和父亲的作品。1855—1865年应邀在圣彼得堡指挥夏季音乐会达十年。1863—1870年任皇室宫廷舞会指挥。后又从事轻歌剧的创作。       其创作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艺术家的生活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和《安娜波尔卡》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的主要曲目。他还作有《雷鸣电闪波尔卡》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约瑟夫·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次子,常被亲朋昵称为佩皮(Pepi)。奥地利的轻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   约瑟夫·施特劳斯写过不少圆舞曲,不少至今天仍广受欢迎,还在经典音乐的保留曲目当中,而他的波尔卡和四对方舞曲也很受人欢迎。和他的兄弟相比,约瑟夫更喜欢较认真地谱写音乐,如在他的《动力圆舞曲》通过小调来表达沉思的情绪,这些不同都让人很容易自施特劳斯家族作品中分辨出约瑟夫的作品。最能表达约瑟夫个人风格的莫过于他所作的波尔卡马祖卡,如《蜻蜓波尔卡马祖卡》和《自由解放的妇女波尔卡马祖卡》等等。       爱德华·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幼子,家中昵称为艾迪(Edi)。奥地利的轻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他和两位哥哥小约翰·施特劳斯和约瑟夫·施特劳斯共同努力,成就了维也纳的施特劳斯音乐王朝。而他整个家族支配了19世纪维也纳的轻音乐时代,为历任奥地利皇帝和帝国的公卿贵族创作大量圆舞曲和波尔卡。       部分作品简介: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作于1866年。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的指挥赫尔贝克约请小约翰·施特劳斯为他的合唱队写一首合唱曲。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1867年,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直到1868年二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这部乐曲同年在巴黎公演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国公演。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来竟成为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直至今日,这首乐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在每年元旦维也纳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       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奏出徐缓的震音,好象是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在这个背景上,圆号吹奏出这首乐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第一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第二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第三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第四圆舞曲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第五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接下去的部分,是全曲的高潮和结尾。乐曲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圆舞曲之后,很短。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较长,依次再现了第三圆舞曲、第四圆舞曲及第一圆舞曲的主题,最后结束在疾风骤雨式的狂欢气氛之中。       皇帝圆舞曲       作于1889年秋,同年十月在柏林王宫庭园舞厅由作者亲自指挥进行首次演出,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已年过花甲。这首圆舞曲由序奏、四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其中序奏部分采用了并非圆舞曲节奏的2/2拍子。整个乐曲给人以端庄严肃、富丽堂皇的感觉。       序奏部分为C大调,2/2拍子,三部曲式。开始,乐队以从容不迫的速度揭示出具有典礼进行曲特点的音乐,仿佛是在舞会正式开始之前,人们纷纷步入舞池时的情景。序奏的最后,出现了富于男性特点的大提琴独奏旋律,极为抒情、优美,正是后来的第一圆舞曲主题的变奏形式,使人联想到男士们邀舞的场面。       第一圆舞曲为C大调,二部曲式。前半部分以徐缓的速度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人们认为这是上了年纪的主宾起舞的场面,后半部分的音乐开始活跃起来,喻示着参加舞会的人们都开始翩翩起舞;第二圆舞曲为降A大调,二部曲式。流畅的旋律充分地体现出了施特劳斯圆舞曲所独具的特色;第三圆舞曲为C大调,二部曲式。第一段的音乐体现出富于变化的美;第二段音乐富于男性气质,气氛变得富丽堂皇,将乐曲推向了高潮;第四圆舞曲为F大调,三部曲式。活跃华丽的主题继续表现盛大的舞蹈场面。尾声部分依次对第一圆舞曲、第三圆舞曲和第一圆舞曲进行反复,最后乐曲在热烈的气氛之中结束。       春之声圆舞曲       作于1883年。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已年近六旬,但本曲依然充满活力,处处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据说小约翰·施特劳斯是在一个晚上就在钢琴上即兴创作出本曲的,因此本曲最早的版本是钢琴曲,后经剧作家填词而成为流行一时的声乐曲,直到现在,本曲的声乐版本仍然是许多花腔女高音十分喜爱的曲目。本曲的管弦乐版本也十分流行,百余年来一直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本曲是小约翰·施特劳斯不朽的名作。作为一首圆舞曲,本曲与作者其他的圆舞曲迥然不同:它并不是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体裁,其节奏自由、充满变化,旋律生动而连贯,具有较强的欣赏性,很少用于伴舞,原谱中也没有注明各个段落,另外本曲还带有回旋曲的特征。全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雅俗共赏、经久不衰。曲中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一派生机的景象,宛如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永远保留住了大自然的春色。       本曲没有序奏,而是在四小节充沛的引子之后,贯穿全曲的第一主题(降B大调)随之出现,复杂而具有装饰音色彩的旋律给听众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紧接着第二主题(F大调)进入,旋律趋于平和,但色彩依然生动;经过重复第一主题之后,优美的第三主题在竖琴的琶音伴奏之下缓缓进入,给人以春水荡漾般的舒畅感;第四主题运用大音程的跳动,显示出无穷无尽的活力;第五和第六主题略带一丝阴暗的色彩,仿佛是在描写春日里偶尔飘来的阴云;第七主题节奏自由,阴郁的气氛一扫而空,旋律又呈示出春天生机盎然的感觉;乐曲的结尾也较为简单,只是重复一遍第一主题之后,利用第一主题的旋律加以变奏,干净利落地结束全曲。       拨弦波尔卡       当这首由“施特劳斯兄弟”共同创作的独具特色的乐曲首演之时,曾引起不小的轰动。本曲仅由管弦乐队中的弦乐部分来演奏,而且所有的提琴都不像通常的演奏那样“用弓子拉奏”,而是放下弓子,一律采用手指拨奏,发出新奇而美妙的音响,整个弦乐部分依然显得和谐而有序。本曲由于采用提琴拨奏方式演奏,故音量较小。所以以现场聆听的效果为最佳,听CD光碟时,不妨适当放大音量,尽情从中感受提琴拨奏时发出的美妙音响。       乐曲的结构并不复杂,为三部曲式。主要主题的速度由慢至快,力度较弱,旋律流畅,仍然是典型的施特劳斯风格;乐曲的中部主题明显加大了力度,接着出现的半音下行力度减弱,十分优美。乐曲最后重复主要主题,在弦乐部分的整体拨弦齐奏中结束全曲。       来自维也纳的乡村燕子圆舞曲       作于1864年,管弦乐曲,同年9月6日在维也纳国民花园的露天音乐会上首次演出。这首乐曲取材于西尔贝·施泰因的长篇小说《奥地利的村燕》,小说描写的是阿尔卑斯山一对纯朴青年的爱情故事。这首作品是约瑟夫·施特劳斯的代表作之一。乐曲采用当时惯用的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由序奏、五首小圆舞曲与结尾组成。乐曲的序奏取材于阿尔卑斯山的民间曲调,生动描绘了阿尔卑斯山清新美丽的景色。作品的第一小圆舞曲最为著名,洋溢着纯朴的山野气息,具有浓厚的阿尔卑斯民间舞曲——连德勒舞曲的特色,长笛和双簧管交相辉映,出色地模仿着奥地利村燕的啼鸣声。乐曲始终让人感受到山野民间活泼而富于生活气息的魅力。       (资料来源:洪恩、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