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zart The 5 Violin Concertos Sinfonia Concertante
发行时间:1996-01-01
发行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DG)
简介: Conductor: Alexander Gibson, Iona Brown
Performer: Henryk Szeryng, Iona Brown, et al.
莫扎特为小提琴和乐队而作的协奏曲,有编号的为5首:第一号,降B大调,k207,作于1773年;第二号D大调,K211,作于1775年;第三号G大调,K216,作于1775年;第四号D大调,K218,作于1775年;第五号A大调,K219,作于1775年。另有未编号的3首(因亲笔谱已散佚):《D大调协奏曲》,K271a,也称为第七号;《降E大调协奏曲》,K268,也称为第六号;《D大调协奏曲》,Kanh294a,这3首作曲年代均不详。莫扎特有编号的5首协奏曲中,经常演奏的是后3首,其中尤以第三与第五最为美妙.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均有三个乐章组成,管弦乐编制很小,除了弦乐合奏,只有双簧管和法国号,这五首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年代分别在1773年到1775年之间,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正处在从巴洛克时代转往古典时代之间的罗可可风格,曲调优雅而迷人;后面四首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时间同为1775年,他这时因为到意大利的演奏,而有机会能够学习到当时甚为流行的韦瓦第小提琴音乐,在最后两首较为展现展现出意大利音乐的风格,而第二号与第三号就比较有个人化的风格。
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完成于1775年,时年作者十九岁,当年作者共完成了五部小提琴协奏曲。虽然还带有第一和第二协奏曲的痕迹, 但这部作品表明了莫扎特的艺术风格已经有了新的发展。 与前两部作品相比,第三协奏曲规模变大,技术更为精湛,表现的幅度以及艺术性都有飞速的进展,因而颇引人注目。此曲第一次强烈地展示了莫扎特独有的风格。例如主奏乐器与乐队之间对话式的特点,重用管乐器等,都十分明显。此曲也具有浓厚的法国色彩。例如第二乐章的慢板,可以说是直接来自于当时著名的法国协奏曲的徐缓乐章; 此外像终乐章, 几乎就是一种法国式的作品,而第一乐章单纯明快的旋律,同样与法国有直接的关系。此外,第一乐章开头的主题,与同年(一七七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初演的二幕音乐剧 《牧人之王》 每幕第三首阿敏达咏叹调的管弦乐开头相同。包括本曲的三首“萨尔兹堡协奏曲”,是迄今经常演奏的曲目,同时也常被用来作为教材。原因是它们形式完整、音色 优美, 而且内容丰富。是当今被演奏最多的十大小提琴作品之一。
作品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旋律流畅,感情朴实明朗,富有朝气。
第二乐章:柔板,加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织出的开始乐句十分美丽,使得这个乐章显得极其柔美。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这个乐章的开头平淡无奇,像一首轻盈的回旋曲。这一乐章充满了日耳曼或奥地利民歌的韵 味,中间突然出现阴影,速度放慢, 成为行板,但不祥之感很快一掠而过,天真无邪的大调旋律重新回来,最终在静悄悄中结束。
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
1775年作曲。 此曲规模堂堂,作为一连串作品的最后十分相称。 这首乐曲德国色彩非常浓厚,令人侧目;其线条之流畅,贯通全曲,单纯而朝气蓬勃的作风,已预示了次年莫扎特所具有的新风格。在第一乐章里,全合奏的呈示部与紧跟其后的主奏呈示部之间,安插了主奏乐器的慢板序奏,这种新方法是值得注目的。此外,主奏的呈示部引子里,以曲首全乐队所奏的音形,作为主奏小提琴所奏的主题之对旋律,这也是很新鲜的。再者,以往采用回旋曲体的终乐章,都用了小步舞曲速度,况且小调的中段采用了土耳其型节奏,使得此曲面貌一新,所以其结构是耐人寻味的。总之,这首曲子不但很美妙,而且洋溢着年轻人的活力,充分表露出青年莫扎特的一种音乐典型。
作品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爽朗的快板,A大调,4/4拍子,协奏曲型奏鸣曲体。乐曲由全乐队强奏而开始,然后在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细碎的音乐伴奏之下, 第一小提琴以拨奏轻轻地奏起了分解和弦。 这有如第一主题,可真正的第一主题是由主奏小提琴奏出,至于这个乐队所奏的部分则是一种伴奏。
第二乐章 慢板,E大调,2/4拍子。首先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题。旋即移至第二主题,以第一小提琴为中心,出现了律动细碎,曲趣细腻的音形。
第三乐章 回旋曲,小步舞曲,A大调,3/4拍子。此曲不像前面的《第三号》与《第四号》那样手法稀奇古怪多彩多姿,而是采用古老的小步舞曲。
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作品364
交响协奏曲(Sinfonia Concertante)是一种盛行于巴洛克晚期,特别为巴黎、伦敦、曼罕地区所偏好的协奏曲类型,它可以说是巴洛克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乐团与独奏群组相抗衡的协奏类型)、独奏协奏曲(Solo Concerto)、以及当时小编制交响曲结合下的形式,也可说是当时风潮所至而形成的协奏曲型态。交响协奏曲之所以发展成巴黎的时尚音乐类型,主要在于交响协奏曲能迎合巴黎听众的喜好,除了在音乐风格上采以嬉游曲的愉悦精神,两位或更多独奏者技巧的展现与丰富旋律线间彼此的唱和,都是促成交响协奏曲兴起的要素。
然而真正将交响协奏曲带入高度艺术境界的却是莫扎特,而其后又影响了贝多芬创作三重协奏曲与布拉姆斯创作的大小提琴双协奏曲。莫扎特最重要的两首交响协奏曲K. 364(for Violin & Viola)、K.365(for two Pianos)都是1779年莫扎特自巴黎返回萨尔兹堡后所写,不难推测巴黎之行对莫扎特交响协奏曲创作上的影响,不过在音乐内容上,莫扎特并没有因袭当时交响协奏曲所时兴的娱乐性质,相反地莫扎特赋予了这类型的作品更高艺术成就,同时也作了一些演奏效果上不同的尝试。
首先在这首编号K. 364给小提琴、中提琴及管弦乐团的交响协奏曲中,莫扎特提升了乐团部分在乐曲中的地位,它不再像是巴洛克的大协奏曲般仅是与独奏群抗衡的群体合奏效果,或在独奏协奏曲中扮演衬托的角色,莫扎特让管弦乐部分独立出来,并使其在音乐表现上更为深刻;另外为了使音响更为丰富,莫扎特更细分中提琴为两个声部。而针对独奏乐器的部分莫扎特也有很特殊的尝试,他让中、小提琴以音乐对话的方式来表现,这在他K. 365两架钢琴协奏曲中也有相同的尝试,透过这样的对唱方式,独奏乐器间的音乐互动性提升,也加深了音乐的整体性。此外莫扎特为了音响、音色上的需要,他让独奏的中提琴先将定弦全部调高半音,再以D大调拉奏这个降E大调的协奏曲,这是一种特别的尝试,但是现在的演奏者多不再采用这种方式演奏,而是直接拉奏降E大调。此外在这首协奏曲中莫扎特还亲自写下了装饰奏的部分,使得音乐的呈现更为完整。
Conductor: Alexander Gibson, Iona Brown
Performer: Henryk Szeryng, Iona Brown, et al.
莫扎特为小提琴和乐队而作的协奏曲,有编号的为5首:第一号,降B大调,k207,作于1773年;第二号D大调,K211,作于1775年;第三号G大调,K216,作于1775年;第四号D大调,K218,作于1775年;第五号A大调,K219,作于1775年。另有未编号的3首(因亲笔谱已散佚):《D大调协奏曲》,K271a,也称为第七号;《降E大调协奏曲》,K268,也称为第六号;《D大调协奏曲》,Kanh294a,这3首作曲年代均不详。莫扎特有编号的5首协奏曲中,经常演奏的是后3首,其中尤以第三与第五最为美妙.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均有三个乐章组成,管弦乐编制很小,除了弦乐合奏,只有双簧管和法国号,这五首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年代分别在1773年到1775年之间,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正处在从巴洛克时代转往古典时代之间的罗可可风格,曲调优雅而迷人;后面四首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时间同为1775年,他这时因为到意大利的演奏,而有机会能够学习到当时甚为流行的韦瓦第小提琴音乐,在最后两首较为展现展现出意大利音乐的风格,而第二号与第三号就比较有个人化的风格。
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完成于1775年,时年作者十九岁,当年作者共完成了五部小提琴协奏曲。虽然还带有第一和第二协奏曲的痕迹, 但这部作品表明了莫扎特的艺术风格已经有了新的发展。 与前两部作品相比,第三协奏曲规模变大,技术更为精湛,表现的幅度以及艺术性都有飞速的进展,因而颇引人注目。此曲第一次强烈地展示了莫扎特独有的风格。例如主奏乐器与乐队之间对话式的特点,重用管乐器等,都十分明显。此曲也具有浓厚的法国色彩。例如第二乐章的慢板,可以说是直接来自于当时著名的法国协奏曲的徐缓乐章; 此外像终乐章, 几乎就是一种法国式的作品,而第一乐章单纯明快的旋律,同样与法国有直接的关系。此外,第一乐章开头的主题,与同年(一七七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初演的二幕音乐剧 《牧人之王》 每幕第三首阿敏达咏叹调的管弦乐开头相同。包括本曲的三首“萨尔兹堡协奏曲”,是迄今经常演奏的曲目,同时也常被用来作为教材。原因是它们形式完整、音色 优美, 而且内容丰富。是当今被演奏最多的十大小提琴作品之一。
作品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旋律流畅,感情朴实明朗,富有朝气。
第二乐章:柔板,加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织出的开始乐句十分美丽,使得这个乐章显得极其柔美。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这个乐章的开头平淡无奇,像一首轻盈的回旋曲。这一乐章充满了日耳曼或奥地利民歌的韵 味,中间突然出现阴影,速度放慢, 成为行板,但不祥之感很快一掠而过,天真无邪的大调旋律重新回来,最终在静悄悄中结束。
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
1775年作曲。 此曲规模堂堂,作为一连串作品的最后十分相称。 这首乐曲德国色彩非常浓厚,令人侧目;其线条之流畅,贯通全曲,单纯而朝气蓬勃的作风,已预示了次年莫扎特所具有的新风格。在第一乐章里,全合奏的呈示部与紧跟其后的主奏呈示部之间,安插了主奏乐器的慢板序奏,这种新方法是值得注目的。此外,主奏的呈示部引子里,以曲首全乐队所奏的音形,作为主奏小提琴所奏的主题之对旋律,这也是很新鲜的。再者,以往采用回旋曲体的终乐章,都用了小步舞曲速度,况且小调的中段采用了土耳其型节奏,使得此曲面貌一新,所以其结构是耐人寻味的。总之,这首曲子不但很美妙,而且洋溢着年轻人的活力,充分表露出青年莫扎特的一种音乐典型。
作品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爽朗的快板,A大调,4/4拍子,协奏曲型奏鸣曲体。乐曲由全乐队强奏而开始,然后在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细碎的音乐伴奏之下, 第一小提琴以拨奏轻轻地奏起了分解和弦。 这有如第一主题,可真正的第一主题是由主奏小提琴奏出,至于这个乐队所奏的部分则是一种伴奏。
第二乐章 慢板,E大调,2/4拍子。首先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题。旋即移至第二主题,以第一小提琴为中心,出现了律动细碎,曲趣细腻的音形。
第三乐章 回旋曲,小步舞曲,A大调,3/4拍子。此曲不像前面的《第三号》与《第四号》那样手法稀奇古怪多彩多姿,而是采用古老的小步舞曲。
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作品364
交响协奏曲(Sinfonia Concertante)是一种盛行于巴洛克晚期,特别为巴黎、伦敦、曼罕地区所偏好的协奏曲类型,它可以说是巴洛克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乐团与独奏群组相抗衡的协奏类型)、独奏协奏曲(Solo Concerto)、以及当时小编制交响曲结合下的形式,也可说是当时风潮所至而形成的协奏曲型态。交响协奏曲之所以发展成巴黎的时尚音乐类型,主要在于交响协奏曲能迎合巴黎听众的喜好,除了在音乐风格上采以嬉游曲的愉悦精神,两位或更多独奏者技巧的展现与丰富旋律线间彼此的唱和,都是促成交响协奏曲兴起的要素。
然而真正将交响协奏曲带入高度艺术境界的却是莫扎特,而其后又影响了贝多芬创作三重协奏曲与布拉姆斯创作的大小提琴双协奏曲。莫扎特最重要的两首交响协奏曲K. 364(for Violin & Viola)、K.365(for two Pianos)都是1779年莫扎特自巴黎返回萨尔兹堡后所写,不难推测巴黎之行对莫扎特交响协奏曲创作上的影响,不过在音乐内容上,莫扎特并没有因袭当时交响协奏曲所时兴的娱乐性质,相反地莫扎特赋予了这类型的作品更高艺术成就,同时也作了一些演奏效果上不同的尝试。
首先在这首编号K. 364给小提琴、中提琴及管弦乐团的交响协奏曲中,莫扎特提升了乐团部分在乐曲中的地位,它不再像是巴洛克的大协奏曲般仅是与独奏群抗衡的群体合奏效果,或在独奏协奏曲中扮演衬托的角色,莫扎特让管弦乐部分独立出来,并使其在音乐表现上更为深刻;另外为了使音响更为丰富,莫扎特更细分中提琴为两个声部。而针对独奏乐器的部分莫扎特也有很特殊的尝试,他让中、小提琴以音乐对话的方式来表现,这在他K. 365两架钢琴协奏曲中也有相同的尝试,透过这样的对唱方式,独奏乐器间的音乐互动性提升,也加深了音乐的整体性。此外莫扎特为了音响、音色上的需要,他让独奏的中提琴先将定弦全部调高半音,再以D大调拉奏这个降E大调的协奏曲,这是一种特别的尝试,但是现在的演奏者多不再采用这种方式演奏,而是直接拉奏降E大调。此外在这首协奏曲中莫扎特还亲自写下了装饰奏的部分,使得音乐的呈现更为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