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番禺人。1913年生。先演文武生,后改丑生。青年时期在新加坡演出十多年,闻名于东南亚一带。1942年后回广州、香港、澳门等地演出。解放后与罗品超等共组珠江粤剧团,任副主任委员。在唱腔和表演上,继承发展了前辈艺人的优秀传统,吸收借鉴其他剧种以及话剧、电影等的表演艺术,且有创新,自成一派。以演《借靴》中贾二、《拉郎配》中董代、《山乡风云》中斩尾蛇、《打铜锣》中蔡九等著称。从他专工文武生行当到后来丑生的转变更受欢迎,既是他艺术上的突破,也让我们现在的舞台有所深思。
人物生平
广东番禺人。1913年生。先演文武生,后改丑生。青年时期在新加坡演出十多年,闻名于东南亚一带。
1942年后回广州、香港、澳门等地演出。解放后与罗品超等共组珠江粤剧团,任副主任委员。在唱腔和表演上,继承发展了前辈艺人的优秀传统,吸收借鉴其他剧种以及话剧、电影等的表演艺术,且有创新,自成一派。以演《借靴》中贾二、《拉郎配》中董代、《山乡风云》中斩尾蛇、《打铜锣》中蔡九等著称。从他专工文武生行当到后来丑生的转变更受欢迎,既是他艺术上的突破,也让我们如今的舞台有所深思。 文觉非(1913年——1997年3月)一级演员。十六岁在新加坡参加业余话剧团演出,十八岁拜当地一个粤剧演员克明德为师,正式进入粤剧界。他聪明勤学,而且有幸能和一些名演员同台演出,从中得益不浅,只在三两年间便升为正印小生,相继在南洋各埠演戏。“七.七”芦沟桥事变前后,他已在南洋成名,年约二十六、七岁,被称为“四大天王”之一。
1950年于广州市定居,以后选定丑生为表演专业。
1952年,在《表忠》饰杜君厚获中南区戏曲观摩演出演员奖(个人奖);同年该剧再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 剧目演出二等奖。
1952——1957年初,在珠江粤剧团任正印丑生。
1957年底,和白驹荣、谭玉真等合作首演《拉郎配》,为粤剧艺坛的盛事。
他戏路较广,丑生、文武生、小武的角色均能胜任,扮演的角色大多数是丑生应工,如在《葛麻》中饰演葛麻、《山东响马》饰广东先生、《凉亭会妻》饰赵义祥、《拉郎配》饰董代等。另外,他参演的剧目有:《借靴》、《选女婿》、《山乡风云》、《打铜锣》等。他在剧中的一些唱段成为了名曲,常于电台广播。此外,还参加了三部电影和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拍摄,在电影《七十二家房客》中扮演的太子炳,给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1958年至退休,他在广东粤剧院历任团长、艺术指导、艺术顾问等职。
广东番禺人。1913年生。先演文武生,后改丑生。青年时期在新加坡演出十多年,闻名于东南亚一带。1942年后回广州、香港、澳门等地演出。解放后与罗品超等共组珠江粤剧团,任副主任委员。在唱腔和表演上,继承发展了前辈艺人的优秀传统,吸收借鉴其他剧种以及话剧、电影等的表演艺术,且有创新,自成一派。以演《借靴》中贾二、《拉郎配》中董代、《山乡风云》中斩尾蛇、《打铜锣》中蔡九等著称。从他专工文武生行当到后来丑生的转变更受欢迎,既是他艺术上的突破,也让我们现在的舞台有所深思。
人物生平
广东番禺人。1913年生。先演文武生,后改丑生。青年时期在新加坡演出十多年,闻名于东南亚一带。
1942年后回广州、香港、澳门等地演出。解放后与罗品超等共组珠江粤剧团,任副主任委员。在唱腔和表演上,继承发展了前辈艺人的优秀传统,吸收借鉴其他剧种以及话剧、电影等的表演艺术,且有创新,自成一派。以演《借靴》中贾二、《拉郎配》中董代、《山乡风云》中斩尾蛇、《打铜锣》中蔡九等著称。从他专工文武生行当到后来丑生的转变更受欢迎,既是他艺术上的突破,也让我们如今的舞台有所深思。 文觉非(1913年——1997年3月)一级演员。十六岁在新加坡参加业余话剧团演出,十八岁拜当地一个粤剧演员克明德为师,正式进入粤剧界。他聪明勤学,而且有幸能和一些名演员同台演出,从中得益不浅,只在三两年间便升为正印小生,相继在南洋各埠演戏。“七.七”芦沟桥事变前后,他已在南洋成名,年约二十六、七岁,被称为“四大天王”之一。
1950年于广州市定居,以后选定丑生为表演专业。
1952年,在《表忠》饰杜君厚获中南区戏曲观摩演出演员奖(个人奖);同年该剧再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 剧目演出二等奖。
1952——1957年初,在珠江粤剧团任正印丑生。
1957年底,和白驹荣、谭玉真等合作首演《拉郎配》,为粤剧艺坛的盛事。
他戏路较广,丑生、文武生、小武的角色均能胜任,扮演的角色大多数是丑生应工,如在《葛麻》中饰演葛麻、《山东响马》饰广东先生、《凉亭会妻》饰赵义祥、《拉郎配》饰董代等。另外,他参演的剧目有:《借靴》、《选女婿》、《山乡风云》、《打铜锣》等。他在剧中的一些唱段成为了名曲,常于电台广播。此外,还参加了三部电影和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拍摄,在电影《七十二家房客》中扮演的太子炳,给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1958年至退休,他在广东粤剧院历任团长、艺术指导、艺术顾问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