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韦伯恩Anton Webern (1883-1945)      贝尔格代表勋伯格学说中潜在的浪漫主义因素,勋伯格的另一名高足安东‧韦伯恩(1883一1945)则代表潜在的古典主义因素不含浪漫主义的无调性。韦伯恩不写歌剧,也从不用念唱的手法。      战前的格言风格 (1908-1914)      Webern战前一连串精致的杰作在音乐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每个如宝石般的作品制造出前所未有的音响效果,纯粹抒情性的亲密表情,创造出暗示与陈述兼具,音响与寂静共构的音像,他的创作的主导原则是简约凝炼如格言警语。在他的成熟风格中,每一部作品都用模仿对位展开(往往是严格的卡农式)。他採用转位、节奏移位等手法,但不用模进,基本上不重复。萌芽"细胞"的旋律轮廓中通常有大七度、小九度等 没有调性内涵的音程。愈来愈无法区分出主题,织体透明,只剩基本要素;节奏型复杂,往往将整个小节或部分小节同时作二等分和三等分,力度层次无比细腻,但极少超过中强的音响。      Webern的配器极为出色, 且强烈倾向於勛柏格的音色旋律Klangfarbenmelodie的观念,一条旋律线可以同时分配给不同乐器承担,近似中世纪的分解旋律 (hocket),有时不过一二个音、难得有四五个音连续用同一种音色响出。结果得到一个全部由或明或暗的音响闪忽交融成独特的、色彩平衡的织体。      韦伯恩的音乐中常见拨奏、泛音、震奏、加弱音器之类的特殊效果。他对色彩和清晰度的敏感使他选用不寻常的组合,如小提琴、单簧管、次中音萨克斯管和钢琴的四重奏Op.22, 或为女高音、单簧管和吉他写的歌3首0p.18。      採用如此凝炼的风格写作的乐曲自然不会是长篇大论的,虽然也不都像弦乐四重奏《小曲六首》Op. 9或《乐队曲五首》Op.10(二曲都作於1913年)那么短, ;四重奏的乐章平均只有36秒鐘,Op. 10每个乐章只有48秒,其中第五首只有19秒。但是,即使小型作品如交响曲(1928)和弦乐四重奏(1938),全长也不过八九分鐘,其语言可谓浓缩精炼到了极点。浓缩、加上不熟悉,这便要求听眾异常集中注意力。勛柏格称之为 “只用一个动作表现出小说,一个呼吸显露欢乐” ‘to express a novel in a single gesture, a joy in a breath’. .彷彿来自外太空或另一个世界,就不协和(由於巧妙地运用对比音色而大大缓和了不协和的感觉)与和声複杂性而言,韦伯恩的音乐要比勋伯格、贝尔格及其他许多20世纪作曲家容易听得多。      韦伯恩的发展过程和勋伯格一样,经历了晚期浪漫派的过度半音变化体係、自由无调性和按音列组织等三个阶段,      相较於后浪漫主义的冗长巨构, 韦伯恩则探测另一种不同的世界──这是「微观宇宙」的世界,而非「宏观宇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裏,满是纤细、瞬间即逝、点描式的声音,寂静、新颖的音调关係,雋永的精义,以及发散幽光的管弦谱配法。他在1908年到1909年之间完成的《史提芬.乔治》歌曲、弦乐团五乐章、为管弦乐团作的六首小曲中,着重於零散 的小片段、乐句和细节,而非主旋律。他构思出一套创造总谱的新方法,几乎是以不同的乐器处理每一音符,色调时有变换。韦伯恩的新观念渊源於勋柏格,后者早先就谈过「音调色彩的旋律」或「染音曲调」。魏本的音乐日趋精简雋永。他在1914年到1917年间所完成的歌曲集「把一丝不苟的对位法同化为基本的连贯形式」(皮埃尔.布列兹言),预示音列系统的到来,布列兹认为韦伯恩营造了另一新层次一──声音空间。「韦伯恩观点的急进、感情的革新,都堪称前无古人。」      Webern的作品精简且数量不多, 全集的长度往往不如马勒一首作品。他的成就虽在生前几乎没有知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却日益得到人们的赏识。他的音乐推动了意大利、德国、法国和美国的重大新发展。      介绍来源自网络
  安东‧韦伯恩Anton Webern (1883-1945)      贝尔格代表勋伯格学说中潜在的浪漫主义因素,勋伯格的另一名高足安东‧韦伯恩(1883一1945)则代表潜在的古典主义因素不含浪漫主义的无调性。韦伯恩不写歌剧,也从不用念唱的手法。      战前的格言风格 (1908-1914)      Webern战前一连串精致的杰作在音乐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每个如宝石般的作品制造出前所未有的音响效果,纯粹抒情性的亲密表情,创造出暗示与陈述兼具,音响与寂静共构的音像,他的创作的主导原则是简约凝炼如格言警语。在他的成熟风格中,每一部作品都用模仿对位展开(往往是严格的卡农式)。他採用转位、节奏移位等手法,但不用模进,基本上不重复。萌芽"细胞"的旋律轮廓中通常有大七度、小九度等 没有调性内涵的音程。愈来愈无法区分出主题,织体透明,只剩基本要素;节奏型复杂,往往将整个小节或部分小节同时作二等分和三等分,力度层次无比细腻,但极少超过中强的音响。      Webern的配器极为出色, 且强烈倾向於勛柏格的音色旋律Klangfarbenmelodie的观念,一条旋律线可以同时分配给不同乐器承担,近似中世纪的分解旋律 (hocket),有时不过一二个音、难得有四五个音连续用同一种音色响出。结果得到一个全部由或明或暗的音响闪忽交融成独特的、色彩平衡的织体。      韦伯恩的音乐中常见拨奏、泛音、震奏、加弱音器之类的特殊效果。他对色彩和清晰度的敏感使他选用不寻常的组合,如小提琴、单簧管、次中音萨克斯管和钢琴的四重奏Op.22, 或为女高音、单簧管和吉他写的歌3首0p.18。      採用如此凝炼的风格写作的乐曲自然不会是长篇大论的,虽然也不都像弦乐四重奏《小曲六首》Op. 9或《乐队曲五首》Op.10(二曲都作於1913年)那么短, ;四重奏的乐章平均只有36秒鐘,Op. 10每个乐章只有48秒,其中第五首只有19秒。但是,即使小型作品如交响曲(1928)和弦乐四重奏(1938),全长也不过八九分鐘,其语言可谓浓缩精炼到了极点。浓缩、加上不熟悉,这便要求听眾异常集中注意力。勛柏格称之为 “只用一个动作表现出小说,一个呼吸显露欢乐” ‘to express a novel in a single gesture, a joy in a breath’. .彷彿来自外太空或另一个世界,就不协和(由於巧妙地运用对比音色而大大缓和了不协和的感觉)与和声複杂性而言,韦伯恩的音乐要比勋伯格、贝尔格及其他许多20世纪作曲家容易听得多。      韦伯恩的发展过程和勋伯格一样,经历了晚期浪漫派的过度半音变化体係、自由无调性和按音列组织等三个阶段,      相较於后浪漫主义的冗长巨构, 韦伯恩则探测另一种不同的世界──这是「微观宇宙」的世界,而非「宏观宇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裏,满是纤细、瞬间即逝、点描式的声音,寂静、新颖的音调关係,雋永的精义,以及发散幽光的管弦谱配法。他在1908年到1909年之间完成的《史提芬.乔治》歌曲、弦乐团五乐章、为管弦乐团作的六首小曲中,着重於零散 的小片段、乐句和细节,而非主旋律。他构思出一套创造总谱的新方法,几乎是以不同的乐器处理每一音符,色调时有变换。韦伯恩的新观念渊源於勋柏格,后者早先就谈过「音调色彩的旋律」或「染音曲调」。魏本的音乐日趋精简雋永。他在1914年到1917年间所完成的歌曲集「把一丝不苟的对位法同化为基本的连贯形式」(皮埃尔.布列兹言),预示音列系统的到来,布列兹认为韦伯恩营造了另一新层次一──声音空间。「韦伯恩观点的急进、感情的革新,都堪称前无古人。」      Webern的作品精简且数量不多, 全集的长度往往不如马勒一首作品。他的成就虽在生前几乎没有知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却日益得到人们的赏识。他的音乐推动了意大利、德国、法国和美国的重大新发展。      介绍来源自网络
查看更多 举报
Anton Webern
热门单曲 全部65首
 
歌曲
歌手
专辑
 
热门专辑 全部3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