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Глазунов,1865年8月10日 - 1936年3月21日),又译葛拉佐诺夫、葛拉祖诺夫,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指挥家。1906年至1917年间担任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院长,后参与重组彼得格勒音乐学院和后来的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并继续担任院长直至1930年。格拉祖诺夫担任院长期间最著名的学生是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1928年,格拉祖诺夫离开苏联,前往欧洲和美国游历,最后定居在巴黎。   格拉祖诺夫成名颇早,其初期作品接近强力集团风格,后力图在作品中将强力集团与柴可夫斯基的风格融合,并大量运用对位法。格拉祖诺夫的音乐配器色彩丰富,旋律优美,写作技巧精湛。格拉祖诺夫从本质上说是一位器乐作曲家,尤以其管弦乐,芭蕾音乐和室内乐著称。他还是罕见的写作管风琴作品的俄罗斯作曲家。   格拉祖诺夫在音乐史上,一度被忽视而湮没,作品鲜少被公开演奏与录音。格拉祖诺夫的九首交响曲,就像马勒的九首交响曲一样,一度被视为音乐史上不值得探讨、无关紧要的交响创作,原因在于它既不够前卫、也不够古典。但是,随着马勒交响曲的历史定位逐渐尘埃落定,全世界音乐界终于也开始对格拉祖诺夫所留下的交响曲价值感到好奇,重新予以评价。二十世纪后期,他的交响曲全集与管弦乐作品,成为最常令资深古典乐迷惊艳,并多所询问,却一直苦于无法收集到的一套“失落的环节”。葛氏作品旋律甘美浪漫、配器丰富,并富俄罗斯风情,作为交响乐史上连接柴可夫斯基的俄国浪漫乐派和萧士塔高维契的现代乐派之间的重要环节,许多唱片公司和多位指挥家,同一时间开始纷纷竞逐葛拉祖诺夫交响曲全集的录音,包括:日本指挥家尾高忠明指挥威尔士国立管弦乐团、波里安斯基指挥俄国国立交响乐团、史维特兰诺夫指挥苏联国立交响乐团、费多雪夫指挥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再加上早先在苏联时代由罗杰斯特汶斯基的早期录音,一时之间市面上可找到至少6套以上的格拉祖诺夫交响曲全集录音,显见其音乐价值与地位已日益被肯定与重视。可惜部分苏联时代录音因保存环境不佳,母带多有受损,声音常有扭曲失真的情形。   1886年完成第二交响曲。曾受李斯特、瓦格纳和柴可夫斯基的影响。他的大多数最优秀作品——第4、第5、第6交响曲,芭蕾舞音乐《蕾梦达》、《俄罗斯之恋》以及《四季》都是1890年后的作品。   1904年完成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1906年完成了最后一部作品第8交响曲。   1899年以来在圣彼得音乐院执教,1905年就任该院院长。   1906年以后写了几部大型作品:两部钢琴协奏曲(1911、1917),两首弦乐四重奏(1920、1930),大提琴协奏——叙事曲(1931)和单簧管、长笛和弦乐协奏曲(1934)。   在俄罗斯音乐史上,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犹如一颗彗星横空出世,光芒四射,令世界乐坛为之瞩目。   1865年8月10日,格拉祖诺夫生于彼得堡的一个出版商世家,父为出版商,其母为钢琴家,格拉祖诺夫自幼喜爱音乐。在技术学校读书期间,经巴拉基列夫(1837~1910)推荐,从1880年1月4日起,每周日上一次课,向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学习音乐理论。格拉祖诺夫利用课余和寒暑假,甚至卧病在床时,贪婪地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在一年半内学完了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主要课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赞叹道:“他在音乐上简直不是天天在进步,而是时时刻刻在进步。”   1881年,格拉祖诺夫创作的E大调第一(《斯拉夫》)交响曲(作品5号,题赠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于翌年3月29日,由巴拉基列夫指挥,在俄罗斯音乐义校当年的第二次音乐会上首演,一鸣惊人。当年仅16岁的曲作者身穿学生制服出台谢幕时,令在场的听众惊讶不已。居伊(1835~1918)撰文称赞这位年轻的作曲家“才华横溢”。而那些墨守成规、心怀敌意的乐评家则竭尽攻击诽谤之能事,说什么交响曲是其父母花钱雇人捉刀的产物;当晚在舞台上竟然亮出了一个由两位著名魔术家署名的花篮;报纸上甚至还把格拉祖诺夫画成一个尚在吃奶的婴儿。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寻。俄罗斯音乐的赞助者贝里亚叶夫(1836~1903)聆听了格拉祖诺夫的第一交响曲之后,对这位俄罗斯音乐的新秀极为赞赏,并给予他全力支持。   贝里亚叶夫是一位木材商人,热心于支持俄罗斯音乐事业。1885年,他斥资在德国莱比锡成立贝里亚叶夫音乐出版社,专门出版俄罗斯音乐作品,曾是欧洲著名的出版社之一。其首次出版物就是格拉祖诺夫根据三个希腊主题写成的《第一序曲》(作品3号,1882)。其后,格拉祖诺夫的几乎全部作品都由该社出版。同年,贝里亚叶夫还创办了“俄罗斯交响音乐会”。1883年,格拉祖诺夫中学毕业后考入大学语文系。贝里亚叶夫十分器重格拉祖诺夫,他亲自带领年轻的作曲家赴德国、法国、西班牙和摩洛哥访问。1884年,格拉祖诺夫由贝里亚叶夫陪同,在魏玛会见了李斯特,在大师的推荐下,这位初出茅庐的音乐家创作的第一交响曲在魏玛音乐节上演出,使格拉祖诺夫在欧洲乐坛声名远扬。1888年,格拉祖诺夫两次在俄罗斯交响音乐会上指挥演出自己的作品。1889年,格拉祖诺夫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举行的俄罗斯音乐会上,指挥演出了他的升F小调第二交响曲(作品16号,1886,题赠李斯特)和交响诗《斯坚卡·拉辛》(作品13号,题赠“伟大的俄罗斯天才—鲍罗丁”)。交响诗《斯坚卡.拉辛》是作曲家20岁时创作的,运用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素材与鲍罗丁(1833~1887)式的东方风格主题,刻画了急风暴雨般的农民起义,具有悲壮的史诗风格,堪称俄罗斯交响诗的典范之作。1890年,格拉祖诺夫完成了D大调第三交响曲(作品33号),音乐颇受柴科夫斯基和瓦格纳风格的影响,是其交响乐创作迈向成熟的一个阶梯。   1899年起,格拉祖诺夫任彼得堡音乐学院教授。1905年,格拉祖诺夫为了抗议沙皇当局解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音乐学院的职务愤而辞职。同年年底,当局被迫妥协,在学院终于争得了独立延聘教授和选择院长的自治权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格拉祖诺夫等人重返学院,并由格拉祖诺夫继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之后出任院长,直至1928年。格拉祖诺夫从事音乐教育30年,贡献卓著,是俄罗斯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但耗费了作曲家近半生的精力。当年俄罗斯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大变革,格拉祖诺夫遇到的种种困扰是不难想象的。他全力保护犹太学生和犹太音乐家,使之免遭沙皇当局的杀戮。他用自己的年薪接济贫困学生。他风趣地告诫那些莘莘学子:“你们真幸运,年轻人。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等着你们去发现。而我呢,什么都已经涉猎了,不幸啊。”   每当学年结束时,他毫无例外地亲自聆听数百名学生的考试(包括打击乐的考试),并逐一提意见,写评语。在他领导彼得堡音乐学院(十月革命后更名为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时期,学生数千名,无一不受惠于一代宗师格拉祖诺夫的教诲。1922年,苏联政府表彰格拉祖诺夫创作生涯40周年。授予他共和国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并决定给予格拉祖诺夫便于他创作活动与他成就相称的生活条件。但他当即表示,希望不要把他置于和其他公民不同的生活条件下;同时呼吁政府关照音乐学院的取暖问题,从而及时解决了学院急需的劈柴。   繁重的院务工作和社会活动大大地限制了格拉祖诺夫的音乐创作。如前所述,他的最后一部交响曲是在他出任院长之前开始构思的。而他的那部举世闻名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82号,题赠匈牙利小提琴家奥尔(1845~1930),也是此前(1904年)创作的。匈牙利小提琴家卡尔·弗莱什(1873~1944)在盛赞这部协奏曲的同时惋惜道:“如果他不是因为酗酒,肯定会写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格拉祖诺夫嗜酒如命,他离不开伏特加。尽管每饮不会超过两瓶,但如果没有酒精支撑,格拉祖诺夫恐怕就上不了课。因此,他在就任院长之后创作的大型音乐作品,只有两部钢琴协奏曲:F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92号,1910~1911)和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100号,1917)。而从他完成第八交响曲之后到作曲家逝世的30年中,其交响乐的创作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这实在令人惋惜。
  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Глазунов,1865年8月10日 - 1936年3月21日),又译葛拉佐诺夫、葛拉祖诺夫,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指挥家。1906年至1917年间担任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院长,后参与重组彼得格勒音乐学院和后来的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并继续担任院长直至1930年。格拉祖诺夫担任院长期间最著名的学生是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1928年,格拉祖诺夫离开苏联,前往欧洲和美国游历,最后定居在巴黎。   格拉祖诺夫成名颇早,其初期作品接近强力集团风格,后力图在作品中将强力集团与柴可夫斯基的风格融合,并大量运用对位法。格拉祖诺夫的音乐配器色彩丰富,旋律优美,写作技巧精湛。格拉祖诺夫从本质上说是一位器乐作曲家,尤以其管弦乐,芭蕾音乐和室内乐著称。他还是罕见的写作管风琴作品的俄罗斯作曲家。   格拉祖诺夫在音乐史上,一度被忽视而湮没,作品鲜少被公开演奏与录音。格拉祖诺夫的九首交响曲,就像马勒的九首交响曲一样,一度被视为音乐史上不值得探讨、无关紧要的交响创作,原因在于它既不够前卫、也不够古典。但是,随着马勒交响曲的历史定位逐渐尘埃落定,全世界音乐界终于也开始对格拉祖诺夫所留下的交响曲价值感到好奇,重新予以评价。二十世纪后期,他的交响曲全集与管弦乐作品,成为最常令资深古典乐迷惊艳,并多所询问,却一直苦于无法收集到的一套“失落的环节”。葛氏作品旋律甘美浪漫、配器丰富,并富俄罗斯风情,作为交响乐史上连接柴可夫斯基的俄国浪漫乐派和萧士塔高维契的现代乐派之间的重要环节,许多唱片公司和多位指挥家,同一时间开始纷纷竞逐葛拉祖诺夫交响曲全集的录音,包括:日本指挥家尾高忠明指挥威尔士国立管弦乐团、波里安斯基指挥俄国国立交响乐团、史维特兰诺夫指挥苏联国立交响乐团、费多雪夫指挥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再加上早先在苏联时代由罗杰斯特汶斯基的早期录音,一时之间市面上可找到至少6套以上的格拉祖诺夫交响曲全集录音,显见其音乐价值与地位已日益被肯定与重视。可惜部分苏联时代录音因保存环境不佳,母带多有受损,声音常有扭曲失真的情形。   1886年完成第二交响曲。曾受李斯特、瓦格纳和柴可夫斯基的影响。他的大多数最优秀作品——第4、第5、第6交响曲,芭蕾舞音乐《蕾梦达》、《俄罗斯之恋》以及《四季》都是1890年后的作品。   1904年完成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1906年完成了最后一部作品第8交响曲。   1899年以来在圣彼得音乐院执教,1905年就任该院院长。   1906年以后写了几部大型作品:两部钢琴协奏曲(1911、1917),两首弦乐四重奏(1920、1930),大提琴协奏——叙事曲(1931)和单簧管、长笛和弦乐协奏曲(1934)。   在俄罗斯音乐史上,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犹如一颗彗星横空出世,光芒四射,令世界乐坛为之瞩目。   1865年8月10日,格拉祖诺夫生于彼得堡的一个出版商世家,父为出版商,其母为钢琴家,格拉祖诺夫自幼喜爱音乐。在技术学校读书期间,经巴拉基列夫(1837~1910)推荐,从1880年1月4日起,每周日上一次课,向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学习音乐理论。格拉祖诺夫利用课余和寒暑假,甚至卧病在床时,贪婪地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在一年半内学完了音乐学院作曲系的主要课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赞叹道:“他在音乐上简直不是天天在进步,而是时时刻刻在进步。”   1881年,格拉祖诺夫创作的E大调第一(《斯拉夫》)交响曲(作品5号,题赠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于翌年3月29日,由巴拉基列夫指挥,在俄罗斯音乐义校当年的第二次音乐会上首演,一鸣惊人。当年仅16岁的曲作者身穿学生制服出台谢幕时,令在场的听众惊讶不已。居伊(1835~1918)撰文称赞这位年轻的作曲家“才华横溢”。而那些墨守成规、心怀敌意的乐评家则竭尽攻击诽谤之能事,说什么交响曲是其父母花钱雇人捉刀的产物;当晚在舞台上竟然亮出了一个由两位著名魔术家署名的花篮;报纸上甚至还把格拉祖诺夫画成一个尚在吃奶的婴儿。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寻。俄罗斯音乐的赞助者贝里亚叶夫(1836~1903)聆听了格拉祖诺夫的第一交响曲之后,对这位俄罗斯音乐的新秀极为赞赏,并给予他全力支持。   贝里亚叶夫是一位木材商人,热心于支持俄罗斯音乐事业。1885年,他斥资在德国莱比锡成立贝里亚叶夫音乐出版社,专门出版俄罗斯音乐作品,曾是欧洲著名的出版社之一。其首次出版物就是格拉祖诺夫根据三个希腊主题写成的《第一序曲》(作品3号,1882)。其后,格拉祖诺夫的几乎全部作品都由该社出版。同年,贝里亚叶夫还创办了“俄罗斯交响音乐会”。1883年,格拉祖诺夫中学毕业后考入大学语文系。贝里亚叶夫十分器重格拉祖诺夫,他亲自带领年轻的作曲家赴德国、法国、西班牙和摩洛哥访问。1884年,格拉祖诺夫由贝里亚叶夫陪同,在魏玛会见了李斯特,在大师的推荐下,这位初出茅庐的音乐家创作的第一交响曲在魏玛音乐节上演出,使格拉祖诺夫在欧洲乐坛声名远扬。1888年,格拉祖诺夫两次在俄罗斯交响音乐会上指挥演出自己的作品。1889年,格拉祖诺夫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举行的俄罗斯音乐会上,指挥演出了他的升F小调第二交响曲(作品16号,1886,题赠李斯特)和交响诗《斯坚卡·拉辛》(作品13号,题赠“伟大的俄罗斯天才—鲍罗丁”)。交响诗《斯坚卡.拉辛》是作曲家20岁时创作的,运用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素材与鲍罗丁(1833~1887)式的东方风格主题,刻画了急风暴雨般的农民起义,具有悲壮的史诗风格,堪称俄罗斯交响诗的典范之作。1890年,格拉祖诺夫完成了D大调第三交响曲(作品33号),音乐颇受柴科夫斯基和瓦格纳风格的影响,是其交响乐创作迈向成熟的一个阶梯。   1899年起,格拉祖诺夫任彼得堡音乐学院教授。1905年,格拉祖诺夫为了抗议沙皇当局解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音乐学院的职务愤而辞职。同年年底,当局被迫妥协,在学院终于争得了独立延聘教授和选择院长的自治权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格拉祖诺夫等人重返学院,并由格拉祖诺夫继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之后出任院长,直至1928年。格拉祖诺夫从事音乐教育30年,贡献卓著,是俄罗斯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但耗费了作曲家近半生的精力。当年俄罗斯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大变革,格拉祖诺夫遇到的种种困扰是不难想象的。他全力保护犹太学生和犹太音乐家,使之免遭沙皇当局的杀戮。他用自己的年薪接济贫困学生。他风趣地告诫那些莘莘学子:“你们真幸运,年轻人。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等着你们去发现。而我呢,什么都已经涉猎了,不幸啊。”   每当学年结束时,他毫无例外地亲自聆听数百名学生的考试(包括打击乐的考试),并逐一提意见,写评语。在他领导彼得堡音乐学院(十月革命后更名为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时期,学生数千名,无一不受惠于一代宗师格拉祖诺夫的教诲。1922年,苏联政府表彰格拉祖诺夫创作生涯40周年。授予他共和国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并决定给予格拉祖诺夫便于他创作活动与他成就相称的生活条件。但他当即表示,希望不要把他置于和其他公民不同的生活条件下;同时呼吁政府关照音乐学院的取暖问题,从而及时解决了学院急需的劈柴。   繁重的院务工作和社会活动大大地限制了格拉祖诺夫的音乐创作。如前所述,他的最后一部交响曲是在他出任院长之前开始构思的。而他的那部举世闻名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82号,题赠匈牙利小提琴家奥尔(1845~1930),也是此前(1904年)创作的。匈牙利小提琴家卡尔·弗莱什(1873~1944)在盛赞这部协奏曲的同时惋惜道:“如果他不是因为酗酒,肯定会写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格拉祖诺夫嗜酒如命,他离不开伏特加。尽管每饮不会超过两瓶,但如果没有酒精支撑,格拉祖诺夫恐怕就上不了课。因此,他在就任院长之后创作的大型音乐作品,只有两部钢琴协奏曲:F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92号,1910~1911)和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100号,1917)。而从他完成第八交响曲之后到作曲家逝世的30年中,其交响乐的创作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这实在令人惋惜。
查看更多 举报
Alexander Glazunov
热门单曲 全部4首
热门专辑 全部7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