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托·克伦佩勒(Otto·Klemperer,1885年5月14日—1973年7月6日),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长久以来被认为是指挥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作品最顶尖的诠释者之一。有着绝佳幽默感,话锋辛辣的克伦佩勒,其个人经历与遭遇富有戏剧性。1930年代期间曾遭迫害被迫逐出德国,尔后颠沛于奥地利、瑞士、美国等地,再加上罹患脑瘤、循环性精神病,其前半生可谓备尝艰辛;尽管如此,克伦佩勒鲜明的艺术性格与特出的指挥才华仍使他在晚年时挤身20世纪最杰出指挥大师的行列——对原谱的完全忠实与钻研是克伦佩勒处理任何作品的基础。代表作品《罗恩格林》。   人物评价   克伦佩勒比之于同时代秉承德奥浪漫主义传统的指挥家,其风格以冷静客观著称。他晚年指挥的作品,大都缓慢凝重,织体清晰,特别是他训练的爱乐乐团的弦乐组尤其具有其个人风格。   虽然克伦佩勒曾在百代公司留下了许多大乐队演绎巴赫作品的经典录音,但是他在布达佩斯国家歌剧院期间,却是欧洲古乐复兴运动的先行者之一,倡导使用简化编制的乐队。   克伦佩勒推崇现场演绎,他曾斥录音室录音为无稽,但其身后却以大量的录音室经典录音而著名。   虽然作为作曲家的克伦佩勒不是很出名,但他写有大量作品,计有6部交响曲,一首弥撒曲,9首弦乐四重奏,大约100首歌曲和一部歌剧《目标》。   人物简介   奥托·克伦佩勒(1885.5.14—1973.7.6);1885年出生在德国的布雷斯劳,16岁时进入了法兰克福的霍赫音乐学院中学习,后来又进入柏林的施泰伦音乐学院中学习钢琴和作曲,在校期间,他曾师从于著名教授普菲茨纳。   1906年,克列姆佩勒在布拉格首次登台指挥,后被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马勒看中,第二年,经过马勒的鼎力推荐,他正式担任了布拉格德国歌剧院的常任指挥。   1910年至1913年,他又在汉堡歌剧院中担任了三年指挥,此后又先后在不来梅、斯特拉斯堡、科隆和威斯巴登等许多城市的歌剧院中担任指挥,随着他的艺术活动的逐渐扩展,他作为一名有才华的青年指挥家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大了,尤其是作为一个歌剧指挥家,他的名字就更加响亮了。   1926年,担任了柏林克罗路歌剧院的音乐总指导,这期间他除指挥上演传统剧目以外,还热衷于指挥上演亨德米特和斯特拉文斯基等现代作曲家创作的新歌剧。   1931年,他又担任了柏林国家歌剧院的常任指挥,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他先后指挥以上两个歌剧院在柏林初演了亨德米特的歌剧《卡地亚克》,雅那切克的歌剧《死屋》和勋伯格的歌剧《期待》等作品。   希特勒上台以后,克伦佩勒作为一名犹太血统的指挥家而遭到迫害,1933年,他被强令解除了一切职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得走上了逃亡的道路。他先到了瑞士,后来又来到了美国,并于1933年担任了美国洛杉矶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他在这个乐团一直任期到1939年,以其杰出的才华和高超的能力,将这个乐团训练成为世界的交响乐团。   此外,他还在1937年参与改组了当时不景气的匹兹堡交响乐团,为这个乐团后来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克列姆佩勒又回到了阔别以久的欧洲,他先于1947年担任了匈牙利布达佩斯国立剧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 然后又在1951年担任了英国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 后来这个乐团改建为新爱乐乐团之后,他又亲自担任了该团的团长和常任指挥,并一直任职到了1970年。从这以后, 85岁高龄的克列姆佩勒移居到了以色列并加入了以色列国籍。   1973年,克列姆佩勒以88岁的高龄在瑞士的苏黎士逝世。   人物生平   1885年5月14日 奥托·克伦佩勒(1885—1973),克伦佩勒生于德国布雷斯劳,16岁中学毕业后,进入法兰克福的霍赫音乐学院学习,翌年转入柏林的施特恩音乐学院,师从普菲茨纳(H.E.Pffizner)学习作曲与指挥。   1905年,克伦佩勒当了指挥家费里德(O.Fried)的助手。1907年克伦佩勒应聘出任布拉格德国歌剧院指挥。随后的十几年,他在巴门、斯特拉斯堡、科隆、威斯巴登等地方担任指挥工作,终于在1927年当上了新建成的柏林克罗尔(Kroll)歌剧院音乐总监兼指挥。   1931年,克罗尔歌剧院因政治压力和经济拮据而被迫关闭,克伦佩勒加盟柏林国家歌剧 院.两年后,克伦佩勒被迫流亡国外,举家逃到奥地利、瑞士,后居美国,应邀担任洛杉矶爱乐乐团指挥;克伦佩勒早期主要从事歌剧指挥工作,他的交响乐指挥也负有盛名,在短短的6年间就使乐团成为世界的演奏水平。   克伦佩勒毕生命途多舛,祸不单行,受尽苦难.1933年在他被驱逐前不久,在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排练时,不慎跌倒,头部严重撞伤,留下后遗症,曾一度离开乐坛;1939年他进行脑瘤切除手术,导致半身瘫痪,暂停指挥活动;1951年蒙特利尔机场飞机失事,他右腿严重骨折,4年康复后,坐轮椅指挥;1958年一场火灾,他全身严重灼伤,几乎没命.真是灾难连连,恶运当头。   令人敬佩的是,他却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一切的不幸,重新站立在指挥台上.二战期间,他一直居住在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尽管美国拥有好的乐团,他仍怀念欧洲,就任布达佩斯歌剧院音乐总监兼指挥(1947-1950年).后因他坚持要上演现代歌剧而受阻,闹得不欢而散。   事事不如意的克伦佩勒来到伦敦,能让这位音乐老人大显身手的是由EMI莱格(W.Legge)创建的爱乐乐团在此展开了他指挥生涯的新的一页,也是他事业成功的新的起点.重要的是,莱格促使他与EMI签约并录制了大量的优质唱片,唱片给他带来了名声,晚年终于跻身本世纪最杰出的指挥大师的行列,历尽波折,不屈不挠,令人敬仰。   60年代,他还在伦敦皇家歌剧院指挥演出《费德利奥》(1961年) 、《魔笛》(1962年) 、《罗恩格林》(1963年)等;1970年他移居耶路撒冷,并获以色列国籍.除指挥之外,他作有6部交响曲、9部弦乐4重奏、1部小提琴协奏曲、5部歌剧、100多首歌曲,并著有《回忆马勒》(1960年)等书。   1973年7月6日,克伦佩勒病逝于瑞士苏黎世,终年88岁。   克伦佩勒早期的录音,轻快活泼,活力充沛,朝气蓬勃;晚期的录音,速度过慢,音感过重,节奏散漫,带有一种孤高之情,这正是历尽沧桑的人生写照。   指挥艺术   克伦佩勒早年即作为马勒的助手开始职业生涯,他对于马勒的作品,特别是马勒第二交响曲的演绎一直具有经典文献的地位;克伦佩勒二三十年代大力提携的一批现代派作曲家,特别是他们的歌剧作品,也一直以克伦佩勒的诠释为经典;五十年代早期,克伦佩勒也成尝试以古乐复兴风格演绎巴赫的作品;至五六十年代,克伦佩勒成为当时唱片业如日中天的百代公司的看家指挥,他对于德奥传统作品,即从巴赫,莫扎特,到贝多芬,及至门德尔松,舒伯特以后,再一直到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乃至马勒,布鲁克纳的交响乐作品,都给出过权威性的诠释。   作为指挥家的克伦佩勒早年以积极支持现代派和先锋派作曲家而知名,二战后则成为德奥传统作品最著名的演绎者,这其中的转变,他自述只是随着听众兴趣的转移,但是研究者亦认为也包含了他自身兴趣的变化。   与此类似的是,曾有人问克伦佩勒马勒与布鲁克纳的作品,形式风格都颇多类似之处,为何克伦佩勒专心于推广马勒的作品,克伦佩勒答曰,因马勒曾为其介绍工作。这样似是而非的答案隐藏了克伦佩勒真正的审美偏好。   对原谱的完全忠实与钻研是克伦佩勒处理任何作品的基础,而谨慎的速度处理,对清晰与平衡的追求,以及对声音明亮的要求亦为他的重要指挥特质。在1952年与EMI签约后,通过EMI当家制作人莱格与唱片的推波助澜,使得他的声名得以远播于世界各地,而这些充满着他个人风格与力量的唱片也可以解释为何他得以名列大指挥家之林。   在交响曲部分,克伦佩勒秉持着忠于原著的态度,着重乐团各声部间的清晰与平衡,乐曲速度明确的掌握,而使音乐显现出一种坚毅、感人至深的魄力;其中贝多芬的第三、第五、第六以及第七交响曲皆代表他至高的成就之一,第五诠释上的精辟,令人震撼的见解,显示克伦佩勒处于颠峰时期;第七速度偏快,所呈现的张力更振奋、激昂,句法亦锻炼得更为精粹。   克伦佩勒强调作品的结构完整,演出骨架宏大,坚如磐石,将坚定的意志力彻底地贯注在音乐中。因此结构严谨、重视精神内涵的德奥曲目,一直都是克伦佩勒的拿手好戏。尤其是晚年诠释的贝多芬交响曲,多为后人称道不已。
  奥托·克伦佩勒(Otto·Klemperer,1885年5月14日—1973年7月6日),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长久以来被认为是指挥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作品最顶尖的诠释者之一。有着绝佳幽默感,话锋辛辣的克伦佩勒,其个人经历与遭遇富有戏剧性。1930年代期间曾遭迫害被迫逐出德国,尔后颠沛于奥地利、瑞士、美国等地,再加上罹患脑瘤、循环性精神病,其前半生可谓备尝艰辛;尽管如此,克伦佩勒鲜明的艺术性格与特出的指挥才华仍使他在晚年时挤身20世纪最杰出指挥大师的行列——对原谱的完全忠实与钻研是克伦佩勒处理任何作品的基础。代表作品《罗恩格林》。   人物评价   克伦佩勒比之于同时代秉承德奥浪漫主义传统的指挥家,其风格以冷静客观著称。他晚年指挥的作品,大都缓慢凝重,织体清晰,特别是他训练的爱乐乐团的弦乐组尤其具有其个人风格。   虽然克伦佩勒曾在百代公司留下了许多大乐队演绎巴赫作品的经典录音,但是他在布达佩斯国家歌剧院期间,却是欧洲古乐复兴运动的先行者之一,倡导使用简化编制的乐队。   克伦佩勒推崇现场演绎,他曾斥录音室录音为无稽,但其身后却以大量的录音室经典录音而著名。   虽然作为作曲家的克伦佩勒不是很出名,但他写有大量作品,计有6部交响曲,一首弥撒曲,9首弦乐四重奏,大约100首歌曲和一部歌剧《目标》。   人物简介   奥托·克伦佩勒(1885.5.14—1973.7.6);1885年出生在德国的布雷斯劳,16岁时进入了法兰克福的霍赫音乐学院中学习,后来又进入柏林的施泰伦音乐学院中学习钢琴和作曲,在校期间,他曾师从于著名教授普菲茨纳。   1906年,克列姆佩勒在布拉格首次登台指挥,后被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马勒看中,第二年,经过马勒的鼎力推荐,他正式担任了布拉格德国歌剧院的常任指挥。   1910年至1913年,他又在汉堡歌剧院中担任了三年指挥,此后又先后在不来梅、斯特拉斯堡、科隆和威斯巴登等许多城市的歌剧院中担任指挥,随着他的艺术活动的逐渐扩展,他作为一名有才华的青年指挥家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大了,尤其是作为一个歌剧指挥家,他的名字就更加响亮了。   1926年,担任了柏林克罗路歌剧院的音乐总指导,这期间他除指挥上演传统剧目以外,还热衷于指挥上演亨德米特和斯特拉文斯基等现代作曲家创作的新歌剧。   1931年,他又担任了柏林国家歌剧院的常任指挥,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他先后指挥以上两个歌剧院在柏林初演了亨德米特的歌剧《卡地亚克》,雅那切克的歌剧《死屋》和勋伯格的歌剧《期待》等作品。   希特勒上台以后,克伦佩勒作为一名犹太血统的指挥家而遭到迫害,1933年,他被强令解除了一切职务,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得走上了逃亡的道路。他先到了瑞士,后来又来到了美国,并于1933年担任了美国洛杉矶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他在这个乐团一直任期到1939年,以其杰出的才华和高超的能力,将这个乐团训练成为世界的交响乐团。   此外,他还在1937年参与改组了当时不景气的匹兹堡交响乐团,为这个乐团后来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克列姆佩勒又回到了阔别以久的欧洲,他先于1947年担任了匈牙利布达佩斯国立剧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 然后又在1951年担任了英国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 后来这个乐团改建为新爱乐乐团之后,他又亲自担任了该团的团长和常任指挥,并一直任职到了1970年。从这以后, 85岁高龄的克列姆佩勒移居到了以色列并加入了以色列国籍。   1973年,克列姆佩勒以88岁的高龄在瑞士的苏黎士逝世。   人物生平   1885年5月14日 奥托·克伦佩勒(1885—1973),克伦佩勒生于德国布雷斯劳,16岁中学毕业后,进入法兰克福的霍赫音乐学院学习,翌年转入柏林的施特恩音乐学院,师从普菲茨纳(H.E.Pffizner)学习作曲与指挥。   1905年,克伦佩勒当了指挥家费里德(O.Fried)的助手。1907年克伦佩勒应聘出任布拉格德国歌剧院指挥。随后的十几年,他在巴门、斯特拉斯堡、科隆、威斯巴登等地方担任指挥工作,终于在1927年当上了新建成的柏林克罗尔(Kroll)歌剧院音乐总监兼指挥。   1931年,克罗尔歌剧院因政治压力和经济拮据而被迫关闭,克伦佩勒加盟柏林国家歌剧 院.两年后,克伦佩勒被迫流亡国外,举家逃到奥地利、瑞士,后居美国,应邀担任洛杉矶爱乐乐团指挥;克伦佩勒早期主要从事歌剧指挥工作,他的交响乐指挥也负有盛名,在短短的6年间就使乐团成为世界的演奏水平。   克伦佩勒毕生命途多舛,祸不单行,受尽苦难.1933年在他被驱逐前不久,在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排练时,不慎跌倒,头部严重撞伤,留下后遗症,曾一度离开乐坛;1939年他进行脑瘤切除手术,导致半身瘫痪,暂停指挥活动;1951年蒙特利尔机场飞机失事,他右腿严重骨折,4年康复后,坐轮椅指挥;1958年一场火灾,他全身严重灼伤,几乎没命.真是灾难连连,恶运当头。   令人敬佩的是,他却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一切的不幸,重新站立在指挥台上.二战期间,他一直居住在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尽管美国拥有好的乐团,他仍怀念欧洲,就任布达佩斯歌剧院音乐总监兼指挥(1947-1950年).后因他坚持要上演现代歌剧而受阻,闹得不欢而散。   事事不如意的克伦佩勒来到伦敦,能让这位音乐老人大显身手的是由EMI莱格(W.Legge)创建的爱乐乐团在此展开了他指挥生涯的新的一页,也是他事业成功的新的起点.重要的是,莱格促使他与EMI签约并录制了大量的优质唱片,唱片给他带来了名声,晚年终于跻身本世纪最杰出的指挥大师的行列,历尽波折,不屈不挠,令人敬仰。   60年代,他还在伦敦皇家歌剧院指挥演出《费德利奥》(1961年) 、《魔笛》(1962年) 、《罗恩格林》(1963年)等;1970年他移居耶路撒冷,并获以色列国籍.除指挥之外,他作有6部交响曲、9部弦乐4重奏、1部小提琴协奏曲、5部歌剧、100多首歌曲,并著有《回忆马勒》(1960年)等书。   1973年7月6日,克伦佩勒病逝于瑞士苏黎世,终年88岁。   克伦佩勒早期的录音,轻快活泼,活力充沛,朝气蓬勃;晚期的录音,速度过慢,音感过重,节奏散漫,带有一种孤高之情,这正是历尽沧桑的人生写照。   指挥艺术   克伦佩勒早年即作为马勒的助手开始职业生涯,他对于马勒的作品,特别是马勒第二交响曲的演绎一直具有经典文献的地位;克伦佩勒二三十年代大力提携的一批现代派作曲家,特别是他们的歌剧作品,也一直以克伦佩勒的诠释为经典;五十年代早期,克伦佩勒也成尝试以古乐复兴风格演绎巴赫的作品;至五六十年代,克伦佩勒成为当时唱片业如日中天的百代公司的看家指挥,他对于德奥传统作品,即从巴赫,莫扎特,到贝多芬,及至门德尔松,舒伯特以后,再一直到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乃至马勒,布鲁克纳的交响乐作品,都给出过权威性的诠释。   作为指挥家的克伦佩勒早年以积极支持现代派和先锋派作曲家而知名,二战后则成为德奥传统作品最著名的演绎者,这其中的转变,他自述只是随着听众兴趣的转移,但是研究者亦认为也包含了他自身兴趣的变化。   与此类似的是,曾有人问克伦佩勒马勒与布鲁克纳的作品,形式风格都颇多类似之处,为何克伦佩勒专心于推广马勒的作品,克伦佩勒答曰,因马勒曾为其介绍工作。这样似是而非的答案隐藏了克伦佩勒真正的审美偏好。   对原谱的完全忠实与钻研是克伦佩勒处理任何作品的基础,而谨慎的速度处理,对清晰与平衡的追求,以及对声音明亮的要求亦为他的重要指挥特质。在1952年与EMI签约后,通过EMI当家制作人莱格与唱片的推波助澜,使得他的声名得以远播于世界各地,而这些充满着他个人风格与力量的唱片也可以解释为何他得以名列大指挥家之林。   在交响曲部分,克伦佩勒秉持着忠于原著的态度,着重乐团各声部间的清晰与平衡,乐曲速度明确的掌握,而使音乐显现出一种坚毅、感人至深的魄力;其中贝多芬的第三、第五、第六以及第七交响曲皆代表他至高的成就之一,第五诠释上的精辟,令人震撼的见解,显示克伦佩勒处于颠峰时期;第七速度偏快,所呈现的张力更振奋、激昂,句法亦锻炼得更为精粹。   克伦佩勒强调作品的结构完整,演出骨架宏大,坚如磐石,将坚定的意志力彻底地贯注在音乐中。因此结构严谨、重视精神内涵的德奥曲目,一直都是克伦佩勒的拿手好戏。尤其是晚年诠释的贝多芬交响曲,多为后人称道不已。
查看更多 举报
Otto Klemperer
热门单曲 全部732首
热门专辑 全部118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