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曾(1921-2001),北京人。他出生在一个贫苦职员家庭,9岁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初学刀马旦、武生,并为程砚秋先生配演娃娃生。此后为京剧“高派”创始人、著名艺术家高庆奎先生所器重、培养,专工京剧老生。1939年,他出科后不久,正式拜高庆奎先生为师。   人物概述   经过大约两年的时间,李和曾不负所期,真正成为了高派的优秀继承人。李和曾经常在京、津、沪、鲁、冀搭班演出,以"高派"的《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碰碑》等响誉南北。1945年他到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加入民主剧团,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他们剧团还曾到西柏坡为党中央演出。   建国后,他任戏曲改进局京剧实验一团副团长。1954年同李少春、袁世海等赴港澳、印度、印尼、缅甸等地区演出,均获好评。1955年1月,中国京剧院正式成立,李和曾任二团副团长(后为团长)。1956年随梅兰芳先生到日本演出访问,以后还曾到英国、苏联、东欧各国演出。   1961年又拜周信芳先生为师,在表演艺术上得到了新的提高。   艺术特色   他没有门户之见,在掌握"高派"艺术的基础上又兼修"麒派",表演上既有"高派"激昂高亢的风格特色,又借鉴"麒派"的浑厚洒脱的艺术特点,其表演魅力更加成熟完善。   李和曾有一条好嗓子,高、厚、宽、亮,音色别具一格,直到八十年代初,花甲之年,仍然是满宫满调。《逍遥津》剧中,一句[二黄导板]"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唱的高下起伏、波澜跌宕、大气磅礴、动人心弦,将汉献帝一腔的悲愤倾吐的淋漓尽致。李和曾在新中国成立后演出了许多剧目都有所创造,在推陈出新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夸张、奔放、激越、委婉等一系列的成熟的、富有特色的演唱技巧,发挥了"高派"擅长演悲剧的特长。
  李和曾(1921-2001),北京人。他出生在一个贫苦职员家庭,9岁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初学刀马旦、武生,并为程砚秋先生配演娃娃生。此后为京剧“高派”创始人、著名艺术家高庆奎先生所器重、培养,专工京剧老生。1939年,他出科后不久,正式拜高庆奎先生为师。   人物概述   经过大约两年的时间,李和曾不负所期,真正成为了高派的优秀继承人。李和曾经常在京、津、沪、鲁、冀搭班演出,以"高派"的《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碰碑》等响誉南北。1945年他到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加入民主剧团,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他们剧团还曾到西柏坡为党中央演出。   建国后,他任戏曲改进局京剧实验一团副团长。1954年同李少春、袁世海等赴港澳、印度、印尼、缅甸等地区演出,均获好评。1955年1月,中国京剧院正式成立,李和曾任二团副团长(后为团长)。1956年随梅兰芳先生到日本演出访问,以后还曾到英国、苏联、东欧各国演出。   1961年又拜周信芳先生为师,在表演艺术上得到了新的提高。   艺术特色   他没有门户之见,在掌握"高派"艺术的基础上又兼修"麒派",表演上既有"高派"激昂高亢的风格特色,又借鉴"麒派"的浑厚洒脱的艺术特点,其表演魅力更加成熟完善。   李和曾有一条好嗓子,高、厚、宽、亮,音色别具一格,直到八十年代初,花甲之年,仍然是满宫满调。《逍遥津》剧中,一句[二黄导板]"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唱的高下起伏、波澜跌宕、大气磅礴、动人心弦,将汉献帝一腔的悲愤倾吐的淋漓尽致。李和曾在新中国成立后演出了许多剧目都有所创造,在推陈出新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夸张、奔放、激越、委婉等一系列的成熟的、富有特色的演唱技巧,发挥了"高派"擅长演悲剧的特长。
查看更多 举报
李和曾
热门单曲 全部3首
热门专辑 全部2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