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威廉·埃尔加爵士,第一代从男爵,OM,GCVO(英语:Sir Edward William Elgar, 1st Baronet,1857年6月2日-1934年2月23日),英国作曲家,代表作包括《谜语变奏曲》(Enigma Variations)和《威仪堂堂进行曲》(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es)。
其中较为华人熟悉的作品有,日本动画《我们这一家》(あたしンち)结尾曲便是以其作品《威仪堂堂进行曲》改编:而其另一名作《爱的礼赞》(Salut d'Amour)部分旋律先后出现于香港流行歌手梁洛施之《先苦后甜》及韩国儿童歌唱组合七公主的《Love Song》(中文改编版为台湾歌手杨丞琳之《庆祝》)中。
生于乐器商家庭。初从父学小提琴,兼擅多种乐器,并自学作曲。1904年因所作国定颂歌《加冕颂》(1902年作)受封为爵士。1931年受封从男爵。作品既有民族特色又饱蕴后期浪漫主义内在热情,以交响曲三部(第三部未完成)、管弦乐变奏曲《谜》、序曲《在伦敦城》、《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弦乐《小夜曲》、《引子与快板》、《威风堂堂进行曲》五首、清唱剧《吉伦修斯之梦》等较为著名。
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1857年-1934年),英国作曲家、指挥家。1857年6月2日在伍斯特郡莫尔文希尔斯区布罗德希思出生。他父亲是一个乐器店店主兼圣乔治教堂管风琴乐手。埃尔加成长在浓厚的音乐环境中。但主要靠自学,15岁的时候他想去德国莱比锡留学学习音乐,但是由于经费不够,只好在他父亲的商店工作,并参加了社区的一个音乐俱乐部,在乐队里当小提琴乐手。1885年继承父职任教堂管风琴师。在他29岁的时候,他认识了大他8岁的前市长亨利·罗伯兹爵士的女儿爱丽丝,3年之后两人结婚。在妻子的鼓励和疏通下,埃尔加集中精力进行音乐创作,1890年,以序曲《弗鲁瓦萨尔》引起人们的注意。并搬到伦敦发展,进入音乐圈子。但是初期并不成功。不久因为健康原因又返回家乡。
直到埃尔加将近40岁的时候,他才有了一些作曲家的名气。他为地方音乐节谱写音乐,并逐渐被人重视。1899年在他42岁的时候,他的第一步交响乐作品《谜语变奏曲》获得出版,并在伦敦由德国指挥家Hans Richter指挥首演,获得成功。1900年他又创作了清唱剧《杰龙修斯之梦》(根据红衣主教约翰·亨利·纽曼的诗词谱曲)。这两部作品被誉为英国音乐开始复兴的标志。1901年他创作了他的5首《威仪堂堂进行曲》的第一首(最后一首创作于1930年),好评如潮,英国国王和王后也出席他的音乐会。这奠定了他作为当时英国最成功作曲家的声誉。此后他又写了序曲《在伦敦城中》(1901)、清唱剧《基督使徒》(1903)和《王国》(1906)等一系列作品。1902年到1914年之间,他四次访问美国。1904年他获得爵士称号。1905年到1908年他在伯明翰大学任教。1908年他的《第一交响曲》一年之内演出了一百场。1911年他的《第二交响曲》上演,同年他获得功绩勋章,此后专注于大型器乐曲的创作。如 《小提琴协奏曲》(1910)、交响练习曲《福斯塔夫》(1913)、《大提琴协奏曲》(1919)等。1912年他又搬到伦敦居住。1920年后,由于妻子去世,很少有重要创作。1924年被封为英王御前音乐教师。1931年成为从男爵。1934年 2月23日卒于伍斯特。
埃尔加的音乐深受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理查德·瓦格纳等人的影响,同时带有某些英国风格。他热爱英国的文化和自然风光,有时也赞颂大英帝国。为英王爱德华七世加冕,他写了《加冕颂歌》(1902)。他的军队进行曲《威仪堂堂》第 1首(1901),多年来一直是新闻片中不列颠皇室镜头的必不可少的配乐,也是他最流行的作品。他从英国民歌及传统音乐中汲取营养,创作中充分体现英国民族风格。他将高雅脱俗的表达与流行风格相结合,作品旋律优美,作曲技巧精湛,配器法技法高超,和声语言源自勃拉姆斯和舒曼,又带有瓦格纳式变化音的色彩,音乐性格既亲切又忧郁。 总而言之,他的艺术毫不偏狭,思维极为宽广,风格庄严而淳朴,英国人民把他看作是英国的贝多芬。后来由于他的浪漫主义与其时世界乐坛流行的现代主义及民族乐风不合,加上他著名的《威风凛凛进行曲》被讥为有歌颂强权之色彩,埃尔加声望陡降,不再被认为是世界级大师,直到去世30年后方开始恢复。他的头像取代迈克尔·法拉第成为新的20英镑头像。
爱德华·威廉·埃尔加爵士,第一代从男爵,OM,GCVO(英语:Sir Edward William Elgar, 1st Baronet,1857年6月2日-1934年2月23日),英国作曲家,代表作包括《谜语变奏曲》(Enigma Variations)和《威仪堂堂进行曲》(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es)。
其中较为华人熟悉的作品有,日本动画《我们这一家》(あたしンち)结尾曲便是以其作品《威仪堂堂进行曲》改编:而其另一名作《爱的礼赞》(Salut d'Amour)部分旋律先后出现于香港流行歌手梁洛施之《先苦后甜》及韩国儿童歌唱组合七公主的《Love Song》(中文改编版为台湾歌手杨丞琳之《庆祝》)中。
生于乐器商家庭。初从父学小提琴,兼擅多种乐器,并自学作曲。1904年因所作国定颂歌《加冕颂》(1902年作)受封为爵士。1931年受封从男爵。作品既有民族特色又饱蕴后期浪漫主义内在热情,以交响曲三部(第三部未完成)、管弦乐变奏曲《谜》、序曲《在伦敦城》、《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弦乐《小夜曲》、《引子与快板》、《威风堂堂进行曲》五首、清唱剧《吉伦修斯之梦》等较为著名。
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1857年-1934年),英国作曲家、指挥家。1857年6月2日在伍斯特郡莫尔文希尔斯区布罗德希思出生。他父亲是一个乐器店店主兼圣乔治教堂管风琴乐手。埃尔加成长在浓厚的音乐环境中。但主要靠自学,15岁的时候他想去德国莱比锡留学学习音乐,但是由于经费不够,只好在他父亲的商店工作,并参加了社区的一个音乐俱乐部,在乐队里当小提琴乐手。1885年继承父职任教堂管风琴师。在他29岁的时候,他认识了大他8岁的前市长亨利·罗伯兹爵士的女儿爱丽丝,3年之后两人结婚。在妻子的鼓励和疏通下,埃尔加集中精力进行音乐创作,1890年,以序曲《弗鲁瓦萨尔》引起人们的注意。并搬到伦敦发展,进入音乐圈子。但是初期并不成功。不久因为健康原因又返回家乡。
直到埃尔加将近40岁的时候,他才有了一些作曲家的名气。他为地方音乐节谱写音乐,并逐渐被人重视。1899年在他42岁的时候,他的第一步交响乐作品《谜语变奏曲》获得出版,并在伦敦由德国指挥家Hans Richter指挥首演,获得成功。1900年他又创作了清唱剧《杰龙修斯之梦》(根据红衣主教约翰·亨利·纽曼的诗词谱曲)。这两部作品被誉为英国音乐开始复兴的标志。1901年他创作了他的5首《威仪堂堂进行曲》的第一首(最后一首创作于1930年),好评如潮,英国国王和王后也出席他的音乐会。这奠定了他作为当时英国最成功作曲家的声誉。此后他又写了序曲《在伦敦城中》(1901)、清唱剧《基督使徒》(1903)和《王国》(1906)等一系列作品。1902年到1914年之间,他四次访问美国。1904年他获得爵士称号。1905年到1908年他在伯明翰大学任教。1908年他的《第一交响曲》一年之内演出了一百场。1911年他的《第二交响曲》上演,同年他获得功绩勋章,此后专注于大型器乐曲的创作。如 《小提琴协奏曲》(1910)、交响练习曲《福斯塔夫》(1913)、《大提琴协奏曲》(1919)等。1912年他又搬到伦敦居住。1920年后,由于妻子去世,很少有重要创作。1924年被封为英王御前音乐教师。1931年成为从男爵。1934年 2月23日卒于伍斯特。
埃尔加的音乐深受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理查德·瓦格纳等人的影响,同时带有某些英国风格。他热爱英国的文化和自然风光,有时也赞颂大英帝国。为英王爱德华七世加冕,他写了《加冕颂歌》(1902)。他的军队进行曲《威仪堂堂》第 1首(1901),多年来一直是新闻片中不列颠皇室镜头的必不可少的配乐,也是他最流行的作品。他从英国民歌及传统音乐中汲取营养,创作中充分体现英国民族风格。他将高雅脱俗的表达与流行风格相结合,作品旋律优美,作曲技巧精湛,配器法技法高超,和声语言源自勃拉姆斯和舒曼,又带有瓦格纳式变化音的色彩,音乐性格既亲切又忧郁。 总而言之,他的艺术毫不偏狭,思维极为宽广,风格庄严而淳朴,英国人民把他看作是英国的贝多芬。后来由于他的浪漫主义与其时世界乐坛流行的现代主义及民族乐风不合,加上他著名的《威风凛凛进行曲》被讥为有歌颂强权之色彩,埃尔加声望陡降,不再被认为是世界级大师,直到去世30年后方开始恢复。他的头像取代迈克尔·法拉第成为新的20英镑头像。